消化道憩室(Diverticulum)是有一部分的消化道管壁,像囊狀擴張,向管腔內突出。消化道的發生部位,是從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及大腸都可能發生,發生最多的是大腸,其次為十二指腸、食道、胃及小腸,小腸的發生率最少。
日本報告,食道憩室是在做消化道顯影檢查時,約有1%被發現。日本最多的是中部食道憩室,其次為橫隔膜直上憩室、下咽頭憩室。胃憩室是比較少見的,約有0.1%。胃憩室單一發生的比較多,約有7~8成發生在胃噴門部的小彎後壁,及前庭幽門部及胃體部也會發生。十二指腸憩室,在做消化道顯影或內視鏡檢查時被發現,其發生頻率是在6~28%,單一發生的情形比較多見,約有7~8成在十二指腸下段內側,或在十二指腸乳頭近傍均可發現。小腸憩室是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發生最多,屍體解剖約有1~2%會發現。男性發生較多,從迴盲瓣1公分以內迴腸的腸間膜附著部位與對側容易發生。在梅克爾憩室中,有25%為異位組織,其中有7成為胃的組織。除了梅克爾憩室以外的小腸憩室的出現頻率很低,有時會在上部空腸及迴腸末端出現。發生最多的是大腸憩室,其發生率與地區、年齡、人種有差別。在歐美統計,其發生率,在40歲以下年青人為10%以下,如果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約有50~60%,隨年齡而增加。
大腸憩室發生原因,與攝取食物纖維量有關,因此日本食物的歐美化,本疾也隨著增加。
談到大腸憩室的發生部位,在歐美有90%以上多發生在S狀結腸,但日本有70%發生在右側結腸,也就是盲腸、上行結腸及橫行結腸。通常消化道的憩室的病患幾乎沒有症狀。做腸胃顯影檢查時或內視鏡檢查時被發現。通常發生問題的,在大腸比較多,會發生憩室炎或憩室出血。如果是憩室炎的症狀有噁心、嘔吐、發熱、腹瀉、腹痛,可以觸知服部腫塊。如果是憩室出血的病患,並沒有腹痛的鮮血便開始發病。
在小腸發生的梅克爾憩室,差不多都沒有症狀。在嬰幼兒期,容易發生腸套疊,而以腹痛、嘔吐及粘液便開始發病。成人時容易發生梅克爾憩室炎或憩室出血。有的病患如有鮮血便,但並沒有腹痛,病患常誤認為癌症,因此要做內視鏡檢查。
談到憩室炎的檢查,如果是憩室炎要檢查血液或CPR(C-reactive protein)等因炎症反應而升高。使用CT或超音波檢查,可以觀察憩室,有大腸壁的肥厚,憩室的周圍脂肪組織混濁,或有膿瘍時就可診斷為憩室炎。
如果憩室炎的病患有出血時,可作血液檢查,有血色素低下。立刻要做內視鏡檢查,可觀察到出血的部位。但這種檢查能夠發現出血部位的僅20%。因此,如果沒有找到出血部位,要多做幾次內視鏡檢查。很可能出血後血壓會下降,因而很不容易找到出血部位。如果找不到出血部位,可先保守療法,觀察經過情形,如果再有出血,再用內視鏡檢查,就可找到出血部位。
談到梅克爾憩室,通常是開腹手術時偶而被發現。如果有臨床症狀,可做小腸顯影,同時也可做憩室顯影檢查或做閃爍掃描術( Scintigraphy) ,可以查出胃粘膜移位組織。目前有內視鏡雙氣囊式小腸鏡(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可作為梅克爾憩室的診斷。如果病患有憩室而沒有症狀,可不必治療。
談到憩室炎的治療,基本的是保守療法,大部份使用禁食、點滴及抗生素的治療,症狀就會改善。但是如果病情嚴重後,可能會發生穿孔而引起腹膜炎及膿瘍而對治療不起反應,可能形成瘻管(Fistula)或嚴重的狹窄,反覆發生憩室炎,那就要外科手術。憩室炎可能只發生一次的情形比較多,很少反覆發作。如果發生出血,基本的治療,還是保守療法,如禁食、點滴及抗生素的治療,及腸道安靜,大部分就會自然止血,必要時還是要輸血。內視鏡檢查發現出血的憩室可用夾子(Clip)夾住血管止血,局部注射腎上腺素(Epinephrin)添加高漲食鹽水(HSE:hypertonic saline epinephrine)及使用高週波的凝固止血。據日本的報告,使用內視鏡治療後,病患的住院日數會減少。如果能夠發現血管可以直接夾住血管,如果發現不了憩室裏出血血管,可以將憩室上部全部用夾子夾住。如果使用內視鏡治療困難的時候,又有大量出血,止血困難的時候,可做血管顯影檢查,確定出血部位後做血管栓塞術的止血治療。如此治療幾次後還是不能止血,最後使用外科切除。
談到大腸以外的憩室,如食道憩室,很少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是如果食道憩室變大,病患會不舒服,或有其它合併症,就要外科手術。梅克爾憩室發生憩室炎或憩室出血,嬰兒期發生腸阻塞等合併症,要使用外科切除。
總之有憩室的病患並不少,基本上是使用保守療法為第一選擇治療法,如果行不通,就要使用外科治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