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年日本皮膚科醫學會,初次對蕁麻疹發表指引(Guideline),同時在2011年改訂。改訂最大的特徵,是加人了很多證據(Evidence) ,也就是要鼓勵,日常的診療上,要活用證據。改訂版有140頁,分為2大章,第1大章為蕁麻疹的診療的概要和概論;後半段為第2大章,集中證據的部分,以Q&A形式寫作。自2011年日本及國外所發生的病患合起來報告,使得容易瞭解,同時在診療時,對有問題的病患,可作為很有用的參考資料。

   尤其是在指引中,對使用藥物中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抗組織胺的使用方法,也就是增加劑量及預防方面的使用方法。

   談到增加劑量的問題,慢性蕁麻疹的第一選擇藥物為非鎮靜性的抗組織胺,如果效果不十分明顯,從前的方法是變更藥物,或者追加藥物的劑量。最近是要增加劑量的方法引起注意,就是要變更藥物以前,對正在使用的藥物,先增加劑量。會推薦增加劑量的原因是,使用抗組織胺後,由鎮靜改為非鎮靜的抗組織胺,現有許多非鎮靜的抗組織胺推出,因此,變成主要的藥物為非鎮靜的抗組織胺,也就是第二代的抗組織胺。第二代的好處就是不易進入大腦,同時不易進入組織,在此方面,組織的動態有個人的差別。因此,要獲得很好的效果,有必要增加劑量。增加劑量,會考慮到副作用的問題,但與第一代的藥物比較,進入大腦的第二代較低,即使增加2倍的劑量還是不成問題。因此日本的指引,推薦可以使用到原來的1倍的劑量。

   另一種重要的看法就是,使用內服藥物來預防的看法,服用抗組織胺何時停藥的問題。醫師常會困擾,因沒有出現症狀,馬上停藥的問題,還是沒有症狀,還要使用藥物一段時間的問題。許多研究報告顯示,有症狀,始服藥,和預防性的服藥,結論是預防性的服藥,是預防性的服藥比起有症狀才服藥的好。

   預防性的服藥的好處就是,抗組織胺有反向激動劑 Inverse agonist的特性。抗組織胺與組織胺H1受體結合後,會阻礙組織胺的活性,一般認為H1受體是靜止的,不活性的,但實際上,在恒常狀況下,還是有活性型存在,也就是活性型與不活性型平衡存在。因此,蕁麻疹沒有出現在皮膚,也就是組織胺不在體內,抗組織胺作用於H1受體,可以抑制自然活性化,可以抑制蕁麻疹緩解的作用。

   如果能夠讓病患瞭解,使用抗組織胺不僅在抑制症狀,同時引導不易發生蕁麻疹的治療,如此下來病患的服藥順從性會提高。

   談到發生蕁麻疹的最新的話題,就是過敏性蕁麻疹,經皮敏感化的問題,也就是食物過敏性蕁麻疹的一種。食物過敏是通常被認為,吃了以後才會引起過敏,其實還有從皮膚敏感化引起過敏,是一種新的作用機轉。曾有病患使用香皂後,引起對小麥過敏,由此病例,使人瞭解到食物也可經皮膚發生過敏。小麥過敏並不稀奇,如果不中止敏感化的肥皂,會造成敏感化的過敏更加惡化。因此,要尋找引起過敏的物質也是很重要。

 最近還注意到色素胭蟲紅(Cochineal extract的過敏,這種胭蟲紅的過敏會同樣會經皮敏感化。胭蟲紅的色素會添加到化妝品或食品,如金巴利蘇打(Campari and Soda) 的飲料,或吃馬卡龍( Macaroon) 一種法式甜點,可引起過敏反應的報告。有趣的是皆發生在女性,可能每日塗口紅,當食物從口吃進去的時候,誘導過敏反應。同樣魷魚或蝦,都可經皮膚敏感化。有人在壽司屋工作,每日調理魚介類,經皮膚敏感化,而引起過敏反應,已有數例的報告。

 對治療困難的慢性蕁麻疹,目前有治療有效的藥物推出,這是一種生物學製劑,稱為Omalizumab製劑,是一種人體抗IgE抗體製劑,日本已在2009年,對過敏性氣喘核准使用。在美國及歐洲,使用於慢性蕁麻疹的第3相試驗已完成,認為很有效的藥物。日本很可能在2014年使用於臨床。Omalizumab製劑的作用機轉,就是使用本劑後,數小時血清中的IgE會降低,使用2週後在嗜鹼性粒細胞(Basophil)Epsilon receptor 1的表現會降下來,再過8週,肥大細胞膜表面Epsilon receptor 1的表現會降下來,同時脫顆粒也會減少。

如果在網路上要點閱日本蕁麻疹的指引,可以輸入「じんま疹診療ガイドライ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水 的頭像
    阿水

    阿水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