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體溫療法在古代的時候,卻患部,抑制炎症。真正用到臨床是從1970年代的報告開始。對新生兒缺血氧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有的論文報告有效,有的論文報告沒有效。於2005年及2007年美國及英國做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結果証實低體溫療法有效,因此開始導入低體溫療法。

   談到新生兒的低體溫療法的適應症,重症新生兒窒息(假死)新生兒窒息(Asphyxia of newborn)的新生兒缺血氧性腦病,新生兒窒息引起的低氧及循環衰竭,可使腦神經受到障礙時,就是適應症。

   新生兒窒息有愛普格新生兒評分(Apgar score),使用Apgar score的點數就知道,新生兒窒息的嚴重度。如果新生兒的點數在6點以下時,就可診斷為新生兒窒息。如果是新生兒缺血氧性腦病,通常點數是在0~1點以下,這時的新生兒沒有呼吸,心臟的跳動很慢,也是徐脈,對刺激幾乎沒有反應。除此之外,從美國的婦產科學會數據顯示,若剛從新生兒的臍帶血,採血,分析血液氣體,如果pH7.0以下,就會有神經學上的預後不良。在低體溫療法中的適應症中,有新生兒的臍帶血pH7.0以下。這就表示,胎兒在出生前就處在缺血氧的證據。

   但是目前在日本能做低體溫療法的醫院有限,如果在產科出生的新生兒,有嚴重的窒息,會轉送到有新生兒設施或NICU( Neonatal intensive-care unit) ,一面控制呼吸及循環,同時檢查大腦的功能,準備做低體溫療法。具體的在頭部或體幹上裝上冷卻用的軀幹墊子(Trunk pads,使得冷卻水循環,可以在1 小時左右降低到體溫34度。要把體溫降到34度,主要是從動物試驗結果設定。測定體溫的部位,如果是冷卻頭部,可以測定鼻咽頭溫、食道溫,如冷卻軀幹,可測定直腸溫。因為新生兒很小,可以同時,冷卻頭部和軀幹,這時測定體溫,可使用鼻咽頭溫、直腸溫、食道溫作為監視( Monitoring)。從臨床的監視,冷卻72小時後,大腦的各種變化,會有好轉。在冷卻中,還是要持續的腦波的監視,大腦的機能、大腦的血液循環、大腦消耗氧氣的情形,如此可以做大腦的安全治療。大腦經72小時冷卻後,觀察腦波的變化,然後每小時以0.5度升高體溫,大約要6小時的時間,將體溫恢復到正常的體溫37度。如果大腦在提高體溫的過程,腦波有異常,可以暫時停止,提高體溫,以當時的體溫保時半日,如果有改善,再做升高體溫。

   其次談到有害現象,成人在做低體溫療法時,可能會發生顫抖(Shivering),那是因為骨骼肌的收縮,要使體溫升高的一種生理反應,成人有,因此,會使用肌弛緩劑,或使用麻醉劑。但是新生兒對對體溫的管理尚未成熟,不會發生顫抖,還是要注意。日本剛開始做新生兒低體溫療法時,也曾對新生兒使用肌弛緩劑,後來發現,新生兒不必使用肌弛緩劑,因此,現在不再使用肌弛緩劑。

   其次談到細菌感染的問題,如果成人,做低體溫療法時,可能會發生保護大腦與細菌感染有對抗的問題,因為常在菌在成人,已存在於呼吸系統,當低體溫時,低抗力會下降,容易發生細菌感染的合併症,因此,需要細菌感染的對策。新生兒的肺是在清潔的羊水中生長發育,可說是在無菌狀態,發生肺炎的可能性很低。

   談到低體溫療法為何對缺血性的腦病有效的問題,這是從砂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動物試驗的報告。

當體溫降到34度時,大腦的低氧缺血的問題多時,就是可以抑制谷氨酸(Glutamic acid的釋出,導致鈣(Calcium流入大腦細胞,破壞大腦細肥 ,如果降低體溫34度時,這種情形就不會發生。

   最後談到指引(Guidline),日本是按照國際急救諮詢委員會

ILCOR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所推出的指引在使用。日本也參加這個組織,在2010年版新生兒蘇醒法指引中對新生兒窒息中,中度和重度新生兒窒息中,強烈推薦使用。

 

 

關鍵字:低體溫療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低體溫療法。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