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先談到日本東洋醫學(醫)的流派,也就是學習的方法,有數種。大致可分為日本古典的傳統的漢方,稱為日本漢方,稍為改良過;以及現代中國的醫學,日本稱為中國漢方。目前在醫療院所,所使用漢方製劑,都是日本漢方為基礙的處方。

日本的生藥材8成從國外進口,這種情形,從時代(1603年—1867年),又稱德川時代,直到現代都沒有改變。國使用較多的生藥材治病;日本將生藥材有效成分取使用,顯然藥物的劑量較小,日本在此方面努力,使用劑量小,而效果加倍方向努力。日本會如此做,主要是從腹診發現其關係。

中醫的理論均依陰陽五行說,所有現象均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特性加以分類,臟腑以此分配。日本將其病態理論加以檢討後,發現不少空論。國漢方與日本漢方,自安土桃山時代(1568-1600).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掌握政權的時代,並沒有改變。但是到了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元祿時代(1688年- 1707年),有了梅毒、感染病等疾病的要求,腹部的疼痛,應該使用某種藥物,比較重視對症療法。也就是較注意直接地(Straight),將沒有明顯效果治療方法除外,變成日本特有的治療方法被研發出來,直到現在。從此,國漢方與日本漢方就開始有了差別。雖然日本漢方並沒有完全排除陰陽五行說,但日本漢方較重視腹診為中心的理論體系,此點就是兩者最大的不同點。日本的腹診和現代醫學同樣要病患躺下,兩腿伸直,如果在肋骨弓以下,輕輕的壓下去,會有抵抗的感覺,或有壓痛時,稱為胸脇苦満,日本漢方就會使用柴胡劑或柴胡。但國漢方使用柴胡劑時表示,病患肝臟的氣很旺盛,為診斷的依據。

國漢方不做腹診,但使用舌診和脈診,這時會發現,病患會訴說嘴巴很苦,同時病患的心理不安,然後再從肝的情況推測,使用藥物。而日本漢方是直接

從肋骨弓以下,輕輕的壓下去,會有抵抗的感覺,或有壓痛時,使用柴胡劑,日本漢方稍為改變了國漢方的診斷體系。

日本漢方以腹診為主流的改變與教育課程(Curriculum)有關。以學習把脈為例,如果學習者有100位,能學好的,約有4~5位;但是腹診的學習,有9成可以理解,顯然,診斷與治療容易學習。自從藥材進入日本後,臨床症狀會配合藥方,同時日本漢方教育的改變,這就是日本漢方與國漢方最大的不同處。國漢方還保留從前的舌診與脈診。

其次談到日本醫的流派,就是古方派,在紀元2世紀所書寫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本重要教科書。【傷寒論】討論熱性疾病的治療;【金匱要略】討論慢性疾病的治療。使用這兩本書治療的就是古方派。紀元2世紀後推出後世方派,因此,日本醫的流派有這兩種流派。

到了幕府未年(1800-1868),將上述兩派的折衷派出現,目前日本使用的是古方派為心的折衷派。後世方派與現代的中醫學較接近。主要是討論臟腑五行論,日本並沒有忽視【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更重要的是,重視較為具體的,古典的對症療法的流派為日本漢方為中心。

不管是時代或者明治時代[1867-1912],現代日本已沒有純粹的古方派。但是有偏重於古方派多或少是有,很重視古典的診斷體系的學習。也就是現代的日本醫療,在使用漢方診療時,使用傳統藥物為基準的治療,副作用較少,臨床效果較高。日本在這方面,出版藥診療入門教科書。在醫專科醫師的養成教育,提供了參考書。同時經現代醫學嚴格評估,日本東洋醫學的研究成果,在網路上發表。網址:EKAT(Evidence of kampo treatment)。雖然日本的醫師的人數不多,但日本東洋醫學會,很重視醫診療體系,希望西醫能夠應用醫診療體系,因此,日本東洋醫學會,向這方面努力。

日本目前很重視綜合醫療,有許多專科醫師,希望能夠超越專科醫師的治療範圍,更希望同時研究醫,而日本東洋醫學會提供了這方面的資料。

日本的綜合醫療科,可以同時使用中藥和西藥。在全世界的醫療中,能夠同時使中藥和西藥的,只有日本這個國家。日本同時,向中藥和西藥的研究邁進,並向全世界發佈其治療效果。

從歷史來觀察,如中國內戰時,傷兵也會跟隨軍隊跑,當地民間醫療和傳統醫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從這個經驗,很多新興國家,認為東西醫學宜同時進行。有很多國家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使用傳統醫療,可能合乎經濟效益。日本近100年並沒有積極推廣中醫,但從沒有反對中醫。因此,可以說,日本做到中西醫一體化很成功國家。

關鍵字:中藥治療的新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