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兒發生熱性痙攣(Febrile convulsion)比起歐美高出許多,可能10人中不到1人發生,其中有30%發生,2次以上熱性痙攣。
通常發熱不到38°C以上,就不稱為熱性痙攣,而病患通常為39~40°C的發熱
的情形多見。如果容易發生熱性痙攣的小兒病患,超過38°C就會發生熱性痙攣,或者從37,5 ~38°C就發生痙攣,其後溫度升高到39~40°C也有。因此,當父母的一定很擔心。
談到與體溫的上升與痙攣的關係,從基因的研究,尚未找出確實的答案,很可能因為要調節體溫,因而發生大腦的機能異常。從6個月至6歲,體溫調節比較差也有關,與中暑(Heat stroke)的關係不大。
目前在研究基因方面,找到容易發生痙攣的基因,確實發生痙攣基因還沒有找到。
當病患因痙攣而送到醫院時,痙攣已停止,變成很活潑,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據2015年,日本小兒神經學會指引指出,同時國際上的處理方法也同樣,如果到醫院痙攣已停止,就不必使用栓劑治療痙攣。因為發生第1次熱性痙攣後,發生第2次熱性痙攣的機會,僅有10%,因此,發生第1次熱性痙攣後,再發生熱性痙攣的機會不多,熱性痙攣停止後不必使用栓劑治療熱性痙攣。
但是臨床上有的小兒病患,曾發生過好幾次,再加上病患的住家離醫院很遠,使用栓劑治療熱性痙攣,那就無妨,但不必常規使用。因此,熱性痙攣並不是很嚴重的疾病,此點,要告知父母。同時熱性痙攣發作後在家如何處理,也應靠訴他們。
如果病患發生熱性痙攣在家的處理,當父母的不要太緊張。例如因緊張而搖動小兒,有時會造成誘發嘔吐及引發誤嚥性肺炎或窒息,這時使小兒側臥位躺下,靜靜的觀察即可。通常觀察5分鐘後還有熱性痙攣,那就要叫救護車急送醫院。但多數病患一有熱性痙攣,急送醫院的情形比較多。
如果病患在家或在旅行時,有熱性痙攣,這時小兒有發熱,可以用退熱栓劑或冰敷,使其退熱,應該可使小兒舒服,想要喝水,是好的。小兒退熱劑要使用Acetaminophen。小兒感冒時,有時會使用有鎮靜作用的抗組織胺,反而會使熱性痙攣持續更久。因此,如果小兒感冒時要便用抗組織胺時,要小心使用,在這方面還在繼續研究階段 。
談到小兒感冒時,有點發燒,就投予退熱劑,在統計上並沒有預防熱性痙攣的效果,但不會嚴重化。小兒感冒時,有時會重積化,通常有5分鐘以上熱性痙攣可能會造成熱性痙攣重積狀態,因此,要提早送到醫院治療。
談到嚴重病患的治療,可以使用二氮平(Diazepam)或咪達唑侖(Midazolam)
2種,選其中1種,速作靜脈注射。如果診所沒有本劑,可以轉送到醫院治療。
目前的影像診斷認為,單純熱性痙攣沒有特別的變化。
關鍵字:熱性痙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