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0年 6月 18日,日本的健保收錄下列三種疾病:從胃粘膜與淋巴球的複合組織(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中的B細胞淋巴球性腫瘍稱為 MALT lymphoma、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及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首先談到MALT lymphoma,這是一種胃粘膜的淋巴腺瘤,如果把胃裡的幽門螺旋桿菌消滅掉,則MALT lymphoma就會消失7成。因日本的「厚勞省」承認這個事實,故收錄於日本的健保。從胃粘膜與幽門螺旋桿菌來觀察,胃粘膜也有免疫,當胃粘膜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時,胃粘膜發生免疫,因此對幽門螺旋桿菌有關的淋巴球集結在胃粘膜,如果是普通的淋巴球問題不大,若是基因發生突變,這些淋巴球就會變成腫瘤,這種腫瘤就稱MALT lymphoma。如果能夠早期消滅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就不會使MALT lymphoma惡化,如果要等到MALT lymphoma惡化,始消滅幽門螺旋桿菌,那已太晚,因此消滅幽門螺旋桿菌宜早一些。
其次談到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班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當把胃裡的幽門螺旋桿菌消滅後約有7成罹患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的病人會好轉,而且恢復很快,大概1-2週血小板就會恢復正常。其發生機轉並不完全瞭解。可能是胃裡的抗體在血液裡產生,而這種抗體會攻擊血小板同時破壞血小板。可能還有其它的抗體參與作用,目前還在研究階段。
從前對ITP的治療是採用摘除脾臟,或者使用大量的丙球蛋白,所花費的醫療費用相當驚人,現在進步到,只要把胃裡的幽門螺旋桿菌消滅,1-2週就可以把ITP治好。
最後談到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這是適用於經內視鏡切除早期胃癌病癒後的日本病患,曾經在英國有名的醫學雜誌{Lancet}發表過這篇研究報告。將此類病患使用電腦分成二組,一組經治療將幽門螺旋桿菌消滅,另一組並沒有治療幽門螺旋桿菌,追蹤3年結果,結果發生胃癌的比率,經治療的減少三分之一。由此可見早期胃癌的胃粘膜還是一種危險的胃粘膜,同時其再發的胃癌不是在同一位置。因此胃癌的發生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
幽門螺旋桿菌是從小兒開始感染,感染後長期在胃裡,導致慢性胃炎,最後引起萎縮性胃炎,再從「腸上皮化生」後轉變為胃癌。
目前的統計在1,000人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可能就有2-3人發生胃癌,其它的人並不會得胃癌,因此有的醫師會認為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可能沒有關係。但是剛才提到的,如果一次得胃癌,經治療後,其胃粘膜還是容易發生胃癌,如果能夠消減幽門螺旋桿菌,就會減少三分之一的機會發生胃癌。
接下去要談的是胃潰瘍與幽門螺旋桿菌關係,其實有很多這方面的知識,有人早已知道:去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可以抑制胃潰瘍再發,或者難治的胃潰瘍會好轉,或者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療無效的胃潰瘍會變成有效。目前成為問題的就是老年人長期服用NSAIDs(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或者低劑量的Aspirin,此類病人還是不少,而此類病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比例很高,問題是這類病例要不要除菌。
據研究,如果使用NSAIDs後發生胃潰瘍,去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反而會使潰瘍不易治癒。目前的做法是在還沒有使用NSAIDs以前就要事先把幽門螺旋桿菌去除。這在日本的2009年的日本消化器病學會的診療指南有指示。因此老年人如果要長期服用NSAIDs或者Aspirin,應事先檢查幽門螺旋桿菌,如有,要先除菌,如此還可以做到預防的效果,這是很重要的。還有服用NSAIDs的患者,常有止痛作用,因此老年人胃的病情被蒙蔽,一旦發生出血性的胃潰瘍就會變成很嚴重,此點要注意。
接下來談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分為二種,一種為幽門螺旋桿菌有關的萎縮性胃炎為A型;另一種為免疫有關的萎縮性胃炎為B型。談到B型萎縮性胃炎,在胃壁細胞,也就是分泌胃酸的細胞,因產生抗體而分泌減少,因胃酸的分泌減少遂發生胃萎縮,同時會產生惡性貧血。
談到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是從幼兒開始,但到了成人後,胃酸的分泌比較高,同時胃粘膜已有免疫,不容易得到感染。目前的做法是在日本的長野縣的高中生,如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服藥使幽門螺旋桿菌消減,然後追蹤觀察5-6年,看看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是否會降低,日本期待會有好的結果。除此之外幽門螺旋桿菌還與蕁麻疹有關,還有可能與其它的疾病有關,現正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