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使用膠原病(Collagen disease)為美國病理學者Klemperer教授,稱為Collagen vascular disease,那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當時本病包括6種疾病。日本把Collagen vascular disease,翻譯成膠原病,一直使用至今。但看歐美教科書,已很少使用Collagen vascular disease,慢慢改變為Systemic rheumatic disease或 Rheumatic disease。不再稱呼為Collagen disease或Collagen vascular disease。
日本至今還稱為膠原病的原因:
1.有許多新增疾病追加到Collagen vascular disease 6種疾病中。如薛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s syndrome。MCTD,即混合結締組織病( 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 ,血管炎症候群一連串疾病也是屬於本疾患。
2.從世各地來觀察,有各種類風濕性出現,但血清陰性類風濕性出現,強直性脊椎炎、反應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有同樣類風濕症狀的範疇內,使得原來有的6種疾病,變成不顯著,可能有這種因索有關。
因為日本一直使用類風濕性.膠原病研究本疾病,將來會改膠原病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病患發生血管系障礙,要注意,非腫瘤性,非炎症性,要與Collagen vascular disease做鑑別診斷。
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本疾患,就能早期治癒。最近出現天鵝頸變形(Swan-Neck Deformity)病患減少,可能為治療的進步有關。變形原因為關節受到破壞有關。最初認為關節破壞為後來才發生,現在認為關節炎開始就遭到破壞。因治療進步,關節破壞減少,結果變形也減少。
談到風濕熱治療使用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 DMARDs)還是不夠,主要是生物製劑的推出有關。但生物製劑藥價很高,那是製迼過程,要投入很多成本有關。尤其比起服用無機化合物,要高出許多。生物製劑固然有效,但價錢高,在治療上也成為問顯,科學家在尋找有沒有代替藥物。因此,現在藥價有逐漸下降趨勢。加上最近推出生技仿製藥( Biosimilars)。價錢較便宜,性質近似生物製劑。但不是學名藥(Generic Drugs)。無機藥物可使用學名藥方法製迼,但生物製劑沒有辦法如此製迼。生物製劑可以做到類似品,因此稱為Similars。如果這種Biosimilars有效,在臨床上使用得多,生物製劑的價格自然會下降。現研究這方面的學者,更希望能尋找出,對各種膠原病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如能尋找各膠原病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對診斷幫助很大。最近發現抗C-Reactive Protein:CRP抗體,對類風濕性關係很大,特異性也很大。還有關節腫大標記,也就是腫大標記,如MMP-3,可以監控其變化,並加以追蹤觀察。MMP-3對關節有破壞作用,全名為Matrix metalloproteteinase 3,本來從滑膜(Synovial)產生,如果持續升高,表示關節持續受到破壞。
如果血管有動脈硬化,其部位會出現MMP-3,也容易出現血栓。在這種領域,最進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而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或血管炎,同樣可以早期發現,早期使用價廉物美Biosimilars加以治療,如此,可以加速這方面進步。
關鍵字:類風濕及膠原病診療現狀及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