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未病這句話約在二千前,在後漢時代的{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有一句話「聖人不治已罹病的人,而治未病的人」。日本在中國隋唐時代分別派遣「隋使」和「唐使」,他們把任務完成後把{黃帝內經}的抄本分別攜回日本。中國大陸因戰亂,早就把{黃帝內經}的抄本遺失,而日本到現在還保留在京都的仁和寺。因此論對未病的研究,日本人較中國人更深入。

    二千前的中國,對疾病並沒有像現在有檢驗室檢查,當時黃帝內經的未病指的是「快要生病的情形」。

    日本把它定義為「健康與疾病之間」。例如有自覺症狀,檢查結果並沒有特別異常。如肩膀酸痛、四肢發麻、怕冷,但檢查都正常,這是屬於中醫的未病。又如高脂血症、動脈硬化、骨質疏鬆、脂肪肝、肥胖等雖沒有自覺症狀,但檢查結果却不正常,這是西醫的未病。所謂有病就是有自覺症狀同時檢查有異常。

    預防醫學和未病醫學是有一些不同,預防醫學是如何讓他不生病;但健康與生病是連貫的,其間有未病的情形,即使檢查有些不正常,儘量保持不要惡化,就是要好好控制未病的過程,要保持健康的老化,這就是未病醫學。

    日本在1995年起有未病醫學會的成立,並在2007年有未病醫師的審查委員會。目前日本通過未病醫師審查的醫師有45位。日本的未病醫師的工作是:在臨床上,病患自覺症狀很少的時候就把它診斷出病名,而且儘量保護他,不致於惡化,如能做到如此地步,不僅減輕病人的負擔,同時降低健保的醫療支出。而這種治療包括飲食、運動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的改善等,因此除了醫師以外,參加未病醫學會的人還包括護士、藥劑師、檢驗師以及營養師等。

    目前全世界的醫療出現一種現象,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時,却導致患病率的不斷增加,醫學與藥物學進步的另一面又導致醫源性及藥源性疾病上升,醫療費用日益上漲,造成了社會的極大負擔和分配不公。世界性醫療危機的不斷出現,迫使人們對醫學的目的開始反思。當代世界性的醫療危機,它根源於近代醫學模式,主要針對疾病的技術統治醫學的長期結果。

    除了日本,中共於20071月吳儀副總理在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研究中醫治未病思想。之後中醫藥行業加大了對治未病思想的角度。

     1996WHO{迎接21世紀挑戰}報告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以人類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說到底就是將醫學的重心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