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行於民國102(2013年)年6月22日上午11時,從豐原出發,搭乘海洲租車公司的中型巴土,有林秉賢先生駕駛。我們於下午2:05抵達鎮海安瀾天后宮,地址:台南市安南區媽祖宮一街136號。
首先映人眼簾的就是鹿耳門天后宮牌樓,建築優美,古色古香。再向前走就是鹿耳門天后宮,富麗堂皇,是寺廟中的大型建築。屬南方寺廟之閩式建築代表,具備三川五門、三川殿(前殿)、正殿(大殿)、後殿,左右迴廊貫通,一氣呵成的三殿式格局。正殿主祀「鹿耳門媽」也就是在鄭成功旗艦上奉祀的,鎮殿。配祀關帝聖君、延平郡王、水仙尊王、四海龍王、觀音佛祖、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福德正神、財神爺、月老公、臨水夫人、註生娘娘、太歲星君、文昌帝君。
今日之天后宮輝煌華麗,卻不失莊嚴肅穆,是集合了傳統與現代藝術之美。
鹿耳門天后宮自民國66年重建完成,成為今日的巍峨殿堂。據學者專家的考察,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南岸北線尾島之正確地點是現今的顯宮里,也就是天后宮這一帶。而與荷蘭的交戰範圍則的向該島西南延伸到大眾廟草山附近。
鹿耳門天后宮的環境是處於地質變化頻繁的位置上,300多年來洪水、颱風、地震、陸浮、在大自然的營運下,由島嶼變沙洲,浩瀚江洋變陸地,真是滄桑多變,世事難料。
鄭成功攻台選擇鹿耳門水道而一舉成功,收復台灣,可說何斌(客家人)居功最偉。
當保衛台灣的荷蘭艦隊,因鄭成功告知艦隊司令,不準備攻台,便駛離台灣。於是鄭成功便在1661年4月21日中午,大軍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戰艦400艘,兵員2萬5千人,浩浩盪盪開入台灣海峽。
鄭成功選定四月攻台,是因為台灣正吹著南風,如果揆一要到巴達維雅請救兵,逆風而行是難中又難的事情。鄭軍在澎湖整軍待命數天,遇到颱風,但糧食不足,必須趕快登陸台灣,以解決糧荒。3月30日凌晨1時,冒險乘風破浪出發攻台。到了三更天氣轉晴。4月1日黎明,先頭艦隊已到達台江的外沙線。當時台江外有兩個水道,一處稱為大港,在北線尾島南端,平時商帆均由此進出,荷軍設熱蘭遮城防守。而北線尾島北端的鹿耳門水道,港道窄狹,僅容一舟,外則有鐵板沙線,隱伏於南北波濤之中,舟觸之無不立即破碎。航道上泥沙淤積日久,荷蘭人又在那兒打沉夾板船來堵塞港口,荷人視為天然險要,大船無法進出,因此荷人並無設防。
揆一認為鄭軍必會經過熱蘭遮城下的大港航道,立即發炮鄭軍必葬身海低。但鄭船突然轉向,不經大港航道,反而來到險要水道鹿耳門,因其水道像鹿耳,因而得名。鄭軍的領航員就是何斌,何斌曾是鄭芝龍的舊部,總明絕頂,能通荷語,被荷蘭東印度公司任用於通譯和會計。在鄭成功實施對台封鎖時,曾以特使身份到廈門與鄭成功談判,結果圓滿達成任務。
鄭成功並委託何斌幫助其在台灣代徵收貨物出口稅,船至廈門可免征收,以防漏稅,這是私相授受的行為,何斌代徵了1年7個月的稅終於被荷方發現,逮捕判罪。何斌受此打擊,決定助鄭成功攻台,秘密測量鹿耳門水道的深度,獻給鄭成功。鄭成功獲海圖後即積極備戰,並由何斌為前導領路,大軍終於進人台江內海,獲得糧食的補給,當時原住民普遍支持鄭成功攻台。
台江,台灣歷史上的國際港灣,曾是移民、貿易、戰爭、受降的海港,如今在無情的歲月中消失了蹤跡。當時灣內擁有大員港、鹿耳門、四草湖、台灣港、安平港,港都繁華,可容千艘商船,盛況一時。台江也稱台江內海或台江瀉湖。
台江在1600年的地形是,面臨台灣海峽,外圍被南鯤鯓線、加老彎、隙存嶼、北線尾、一鯤鯓至七鯤鯓所包圍。台江瀉湖內共有,曾文溪、柴橋頭港溪、鹽水溪、德慶溪、福安坑、竹溪、三爺宮溪、二仁溪等八條溪注人,帶著大量的泥沙,是造成淤積的原因。
1661年鄭成功攻入北線尾,當時是一沙洲,有很多林投樹,沙丘高低起伏不一,大沙丘如沙山。鄭成功派了提督陳澤,率銃船隊,兵員4000千人,扼北線尾島,以截斷荷軍戰艦的來援。
在北線尾島,鄭軍與荷軍有五次的爭奪戰,結果都被鄭軍打敗。最大的原因是鄭軍撓勇善戰,若論武器,鄭軍的武器,遠不如荷軍的精良。
接著鄭軍包圍安平城的揆一,並勸說其投降,但總督揆一不願投降。
安平被圍困九月,揆一眼見糧盡援絕,土卒快死傷殆盡,鄭軍又切斷了安平水源,若不決戰赴死,只有投降求生。
1661年12月6日,揆一宣佈投降,結束了36年荷蘭統治台灣。
在北線尾島靠近鹿耳門水道,這一帶自然就稱鹿耳門。
民國45年8月9日,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楊雲萍教授率領學生古史遺蹟考察隊赴鹿耳門溪一帶時所考定登陸地點在今之安南區顯宮里一帶,也就是現在的鹿耳門天后宮的位置,這一帶就是300多年前的鹿耳門。
在天后宮附近還有一座大廟,大廟的面積占地3甲,規模冠乎遠東,那就是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值得參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