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到身體疾病的復健(Rehabilitation),在急性期的手術或藥物療法後,如中風後,因麻痺要做物理治療或作業療法等機能性的訓練。精神疾病也有類似情形,如精神疾病,在急性期有憂鬱症,有明顯的自殺念頭、統合失調症(Schizophrenia),經治療後幻覺和妄想等症狀緩和,並不能馬上就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或做平常做的工作。因此為了渡過這個階段,精神病患經治療後還是要做復健。

   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如有大學生甲君,甲君曾住在鄉下,自從考上大學後便來到京城,由於很用功讀書,沒有時間交新朋友,最後便形成孤立。於是開始感覺有人瞧不起他,甚至在房間,感覺總是有人在講他的壞話。當一個人老是關在公寓,家人發現情況不對,便帶他到精神科看病。結果診斷為統合失調症,因此醫師囑咐要休學,並要藥物治療。雖然經數月的治療,幻覺和妄想改善很多,但還是很容易疲勞,同時很怕與人交談,幾乎不敢外出。雖然表面上症狀改善,但要過日常生活還是有問題,到學校上課還是有問題。如果要做到,每日按時起床,出門去上學,與同學見面,都要經過復健治療才能達到其效果。

甲君的訓練首先要到年輕人集中的病患,做白天的活動,有主治醫師照護。剛開始可能甲君要花很大的精神去適應。但慢慢適應後,再參加小組工作(Group work),如讀書會,可以使交流更成熟。如此的計劃,使自信恢復,最後參加大學的學生諮詢室。如此第2年就能復學。

   另有一種情況是,罹患統合失調症(Schizophrenia)的中年人,突然發生工作量增加,於是發生憂鬱症。即在附近的診所,看病治療,但是沒有效,而且還是有惡化的情形,因此,主治醫師要求病患辦休學加以治療,但是不能去工作,使其悲觀,一時還想要自殺。病情惡化到要住院治療,其後憂鬱症經治療後並不能回去工作。本想辦退休,後來主治醫師告知有一種復健,稱為恢復工作計劃 Rework program),開始接受這樣復健。因為太認真做復健,身體稍為感覺疲勞,其實這是要再患憂鬱症的前奏,經主治醫師調整後,注意耐久性、對人關係以及工作量,加以復健,使其安定後,再寫一份復職報告書給產業醫,經核准後,恢復工作。

   這種恢復工作計劃 Rework program)在醫院也有,大的公司也有。在醫療機構的重點是放在病患的病情及症狀,做這種復健除有醫師、護士要參加外,還有OTOccupational Therapist)即職能治療師、精神防治學社會工作者(Psychiatric social woker:PSW)、臨床心理師、多種專業人士參與。在民間也有各種,此類的服務機構等支援,除注意病患的病理,更重視個人的體力,提高力量(Strength充能(Empower

最近談到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這是國際生活機能的分類;ICD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英语: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常用縮寫:ICD是疾病的分類,WHO把它程序化(Coding),同樣WHO的分類,將生活機能CodingICF的前身稱為ICIDH,因為有了疾病就會有障礙,有了障礙後就會有困難(Handicap),指示有一個方向的因果關係。但是ICF的出發點就是,不僅對有病的病患,有障礙的病患,凡是所有人的生活加以Coding。如此可知,受到何種因素,表現障礙。

   實際上,不僅是有病不能工作,相反的,有了工作,反而不得病。也就是有工作場所、或可以上學,有安定的生活,病情可能會好轉。換句話說,不要一直誤認為,病沒有治好,就不能回工作崗位,甚至上學,應該要想到,如何支援病患,如何回到工作崗位,如何使其能上學,這就是ICF有利的出發點。

   現今的社會可以說精神疾病的發生率,普遍很高,大概生涯有病率為20%

左右。因此,要把它當著自己的疾病,不要僅注意疾病本身,還要把疾病整體的看待,同時注意如何使其早日康復,能夠溶人學校和社會的生活,這就是精神病患的復健的基本觀念。

 

 

關鍵字:復健(Rehabilitation)、統合失調症(Schizophrenia)。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水 的頭像
    阿水

    阿水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