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門診時偶爾會看到主訴:吃後不易消化、上腹部不舒服、或隱隱作痛等,治療起來比較棘手的病人。醫師照例請他作胃鏡及其他腸胃方面的檢查,結果報告都是正常。1980年美國就把它稱為無潰瘍性消化不良症候群(no ulcer dyspepsia簡稱 NUD),最近醫界多採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候群(functional dyspepsia簡稱FD)的名稱。

總之,罹患這種疾病的臨床症狀抱括消化不良、胃痛、反覆打嗝、胸部有灼熱感、吐酸水等,看起來很像消化性潰瘍,但各種檢查都正常,使得臨床醫師很難下藥。此病不論在國內外均是相當常見,其盛行率約是一般人口的10-20%左右。目前此病的致病機轉尚未明瞭,但很可能與腸胃蠕動異常、內臟過度敏感、胃底部收縮異常有關,另外精神因素及幽門桿菌扮演部分的角色。

臨床上可分為三型:

1,運動障礙型:這是一種由神經支配調節障礙導致的胃腸運動或感覺疾病,可能伴有內臟感知的異常。病人腸胃蠕動較差,可使用消化道促蠕動劑。

2,潰瘍型:可使用抑制胃酸的藥如H2阻斷劑,或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本病約有一半罹患幽門桿菌感染,根治幽門桿菌後少數病人病情會好轉。藥物治療視病情來治療,只能使用短時間的藥物治療。

3,特異型:退休,子女離開父母去創業等,精神上或心理上都均會影響本病的發生。

    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容易得這種疾病。某些生活習慣也可能會增加得病的機會,包括:吃得過多、吃或喝太快、飲用碳酸飲料、吃辣的食物、吃油膩的食物、飲用過多的咖啡或酒精、吸煙、服用某些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阿斯匹靈和抗生素以及生活壓力大有關。

一旦診斷確定應告知病患下列情形,有促進病情的改善:

1,本病是常見疾病,不嚴重。

2,不知其發生原因。

3,不是胃酸分泌過多。

4,雖然不是直接與生活壓力、焦慮、憂鬱有關,但可使症狀惡化。

5,與食物過敏的關係不大,但吃了某種食物,經幾次的經驗有不舒服感覺後宜避免。

6,雖然藥物治療不是很有效,但少數病人還是有幫助,最好短時間使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