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健康檢查時,如有尿液有潛血反應,首先要注意的是,要請病患來醫院門診,再檢查尿液。檢查結果是血尿,還是尿液潛血反應,作為鑑別診斷。
通常健康檢查尿液,主要是使用試紙。如果有陽性反應就認為尿液有潛血反應的情形比較多,因此,要使用尿液沉渣確認一下。通常健康檢查時尿液呈陽性反應較多見,尤其是中高齡的女性,在健康檢查時,尿液呈陽性有15~20%。如果是學童,在學校的健康檢查,男女沒有差別。到了初中或高中時,女性的尿液呈陽性率就會比較高,那是女性在尿液混入月經有關。中高齡的女性,較男性多呈尿液陽性反應的原因,女性的尿道在解剖學上較短,容易發生尿道感染及膀胱炎。如果更高齡者,在健康檢查時,尿液呈陽性反應會升高,男女之差別也會縮短。其中一種原因是前列腺肥大有關,無論如何,通常是女性的發生率較高。
這種病患,還是要做數次的尿液檢查,採用早晨及隨時尿液檢查,還要查出尿道出血部位,同時檢查尿液沉渣後紅血球的形態,如果是紅血球大小沒有差別,可能要考慮膀胱以下的尿道發炎。如果紅血球變形較多時,可能是腎絲球有了病變。如果不是血尿,通常會做顯微鏡檢查尿液。如果顯微鏡檢查尿液中有血尿,要做泌尿科檢查,考慮有沒有引起惡性腫瘤的危險因子。如40歲以上的男性,有吸菸,或者使用化學治療,另一種為曾經尿液有沒有出現血尿的問題。如果曾經有泌尿道疾病,或膀胱刺激症狀,有多次尿道感染的過去病史。在過去病史,從前有沒有使用過鎮痛劑PhenacetinCyclophosphamide的免疫抑制劑。如果曾服用過此類藥物,惡性腫瘤的可能性會升高。此類病患,即使只有尿液潛血反應,要做影像或膀胱鏡檢查。
如果病患曾服用免疫抑制劑,要使用超音波檢查膀胱及腎臟,以便觀察形態有無異常或腫瘤。如果認為有這種危險,進一步做膀胱鏡檢查,因為膀胱鏡檢查的侵襲性比較大,因此,檢查排在最後。談到細胞診的檢查,通常檢查1次不清楚,要檢查3次,才能獲得確實結果。
剛才提到危險因素,包括過去有沒有血尿,另外有癌症病患,有時會出現肉眼看得見的一過性的血尿,要注意,尿道結石也會有這種情形。談到癌症候群以外的嚴重疾病,除了血尿,婦女壓倒性的多,但其到了40歲後,男性尿道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也會升高,也就是尿潛血的發生率會升高。
如果男性有血尿,即使沒有危險性,還是要做尿液細胞診及超音波檢查,如果有問題,還要進一步做詳細的檢查。如果檢查同時有蛋白尿,處理起來就不一樣。這時要考慮腎絲球腎炎,也就是腎臟內科疾病的可能性比較高。尿潛血反應陽性病患,經數年至10年,有10%會發生尿蛋白陽性病例。另一點在追蹤觀察中,如果出現尿道刺激症狀,有排尿時有疼痛和頻尿,同時有殘尿感等。最重要的就是,如果有肉眼血尿,這時一定要到醫院檢查並追蹤觀察。
如果曾經為了因惡性腫瘤,做過一次詳細的尿道檢查後,尿道的惡性腫瘤發生的可能性會很低,因此,定期的影像檢查,可以說不必要。在10歲年代的後期尿液檢查,經20~30年追蹤觀察結果,單是血尿會引起腎臟衰竭可能性升高。而且,有10%會出現蛋白尿,將來還是要注意。
通常有血尿的病患,經20年追蹤觀察,有可能變成慢性腎臟衰竭。
關鍵字:尿潛血

文章標籤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談到黴漿菌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 的流行狀況,於2011年,日本曾經大流行,從前每4年會大流行1次,也就是配合世運流行一次。但最近並沒有這樣發生流行。通常流行是由飛沫感染引起,從家庭開始,然後再從幼稚園、學校開始流行開來。

文章標籤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的百日咳感染症,自1950年代開始逐漸減少。因為日本曾做3種混合疫苗的注射,以後還加了小兒麻疫苗,共4種疫苗。在日本出生的嬰兒,出生後,就要開始接受預防接種,接受率達9成以上,因此,日本的嬰兒,出生3個月後由疫苗保護常發生的感染症。因此,1950年開始,百日咳的小兒病患逐年減少,但是成人的百日咳病患有增加的趨勢。因為疫苗注射後,可以獲得免疫,百日咳變成小兒不容易罹患的疾病。但近年從小兒獲得終身免疫後的世代,己轉變為成人,而這批成人對百日咳,己不具有抵抗力,因此,很容易感染成人的百日咳。因為成人的百日咳增加,嬰兒出生後3個內不能打預防針,因此,沒有預防針的保護作用,容易得百日咳感染,同時發病後,容易罹患無呼吸的嚴重嬰兒病患也在增加。
    2014年,住進川崎醫科大學附設醫院,2月及4月的嬰兒,因沒有接受百日咳預防接種,感染百日咳後,病情非常嚴重,治療發生困難。
談到日本成人的百日咳預防注射與國外不同。在美國及英國,成人的百日咳預防注射積極推行。日本的做法就是,不滿1歲,預防接種1年後,大約1歲半,再接種1次,如此百日咳預防就算結束。
在美國因成人的百日咳病患在增加,因此,進入中學前,要追加接種百日咳疫苗,其後每10年追加1次接種。在歐美有如此的做法,但在日本並沒有這樣的做法,幼兒接種百日咳疫苗後不再接種。因此,日本對百日咳疫苗,尤其對成人後,並沒有繼續接種百日咳疫苗,成人罹患百日咳的病患有增加。雖然美國對成人接種百日咳疫苗免費,同時鼓勵成人要接種百日咳疫苗,並宣導其重要,但效果不彰。
通常出生後2~3個月的嬰兒,一旦罹患百日咳,症狀會變得很嚴重,有的甚至死亡。歐美鼓勵成人,要接種百日咳疫苗,目的就是百日咳不要流行,但對成人百日咳疫苗注射很困難。因此現在改為對懷孕後期,做百日咳預防注射。如此,對剛生下的新生兒及嬰兒會產生某種抵抗力。因此,英國於2012年,美國於   2013年對懷孕後期婦女,規定,定期的百日咳預防接種,大約有7~8成會接受百日咳預防接種。因此,出生後的嬰兒罹患百日咳的病患顯著減少。
談到診斷,就要做百日咳的細菌培養及檢查抗體價,但細菌培養要在發病初期做,才有效,而抗體價升高,要等到症狀改善後始能升高,因此,檢查都有困難,診斷也有困難。
美國使用PCR法,即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很普及。如果懷疑有百日咳感染,可以使用PCR法檢查,可以獲得確實的診斷。日本研發的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法與PCR法同樣有效,但日本的健保不付費,因此,不能普及檢查。
成人罹患百日咳後,有時會有持續性的劇烈咳嗽,可使用LAMP法,就可瞭解有沒有罹患百日咳。小兒如果未注射百日咳預防注射,一旦罹患百日咳,會變得很嚴重,尤其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有時,會發生呼吸停止,過了6個月以後發生呼吸停止的情形較少,但以後會有咻咻的呼吸聲音出現,這是罹患百日咳的特徵。如果小兒曾接受百日咳的預防注射,可以獲得某種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典型的百日咳咳嗽,但還是會發生劇烈的咳嗽,會有一段時間,這種情形比較多見。
談到治療,使用Macrolides系抗生素,因為百日咳菌對Macrolides系抗生素沒有抗藥性,因此,目前治療還是第一選擇藥物,可以選擇Erythromycin AzithromycinClarithromycin治療。
另有一個問題,百日咳發作時有黏膜期(Catarrhalstage),有輕度感冒症狀,這時使用Macrolides系抗生素很有效。但經1週後轉變為痙咳期(Stage of spasmodic cough),這時使用Macrolides系抗生素,症狀不會改善,但還是要繼續使用藥物,目的就是不易傳染周遭的人。
關鍵字:百日咳感染症

文章標籤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使用結核菌感染的診斷,使用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uberculinskin testTST)。
首先談到結核菌感染的意義。當一個人感染結核菌後,會不會感染家屬或社會上其它的人,因此,要做有沒有被感染的診斷。如果檢查是陽性,還要進一步做結核菌素試驗,觀察有沒有發病。如果沒有發病,將來發病的預防,就是要預防服藥。
在臨床上,病患照了一張胸部X光片後,是罹患肺結核或肺癌,有時很難分清楚。這時可以使用是否被感染的診斷,如果陰性,那就不是肺結核,很可能是肺癌,因此,這種診斷,可作為診斷的補助。
傳統上,自科赫(Koch)以後,都是使用結核菌素試驗作為,有沒有感染肺結核,這是當時很好的檢查方法。但是後來發現,如果曾經接種BCG即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結核菌素試驗也會呈現陽性,這種陽性應該稱為偽陽性。也就變成感染結核菌與BCG接種後很難區別。
日本曾做與其結核病接觸過的年青人,篩選出來,作為預防結核病的化學治療。同時對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反應特別強的人,很有可能感染結核病,曾有這種的思考方法。但這樣的思考還是有缺點,不是診斷過度,就遺漏了診斷。
為了這個緣故,使用γ干擾素釋放試驗,即IGRAs(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s)。
因為接種BCG的病患,不能很順利檢查出來,使用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的抗原為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即PPD(Tuberculin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 。對曾接受BCG的病患會有交叉反應(Crossreaction)。也就是PPD蛋白與BCG蛋白有共通點,因為PPDBCG的DNA鹼基序列有99%相似,但有極小部分不同,也就是有1%不同,這是結核菌。當時就是發生如何尋找結核菌的特異蛋白。終於在1990年丹麥的研究小組,發現結核菌與BCG的基因組(Genorm)比較,在BCG有缺損部位,即結核菌鹼基序列的蛋白密碼,分別為ESAT6 CFD10 TB7.7的特異蛋白,使用這種蛋白為抗原,作了結核菌特異的診斷。
另一方面,是從酪農研究出來,因為酪農對牛的結核菌發生問題,曾做牛的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結果並沒有想像中的正確。後來發現如何使其更正確,就是要使用牛的血液,做結核菌素檢查。從牛抽取血液與PPD作用,發生免疫反應會釋放γ干擾素,將其定量,並利用簡易的測定法ELISAHigh-throughpu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當時使用抗原為PPD,病患接種BCG引起的免疫反應與自然感染的不易區別。因此,推出QFT【(QuantiFERON)TB-2G】検査T-spots。澳洲的研究小組,利用丹麥的研究小組研發ESAT6 CFD10作為蛋白的抗原,結果檢查效果較正確。日本曾對118位結核病患及200位剛進護校的學生做上述檢查,結果結核病病患有89%為陽性,護校新生為98%為陰性,與結核菌素皮膚試驗比較,結果獲得更好的結果。
接種BCG者有50~60%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陽性,但QFT出現陽性為1~2%,不會受到BCG的影響。
談到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靈活的使用方法。特異抗原的發現與試管內免疫反應的定量化的新技術的組合就是QFT第二代。首先有美國認可,日本於2005年認可,目前結核病的感染是使用這個方法為第一選擇。但嬰兒使用這個方法檢查結果並沒有明顯的反應,此點要注意。
談到T-spot (ELI-SPOT:T-spot)與QFT的檢查有何不同的問題,這種檢查並不是檢查γ干擾素,而是檢查產生γ干擾素的細胞,使其著色,然後計算其細胞有多少。兩種檢查方法,日本健保付費,也就表示檢查結果類似,但T-spot的檢查較新。
其它與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不同點,剛才提到小兒受到感染,但檢查不會出現陽性,這是其中之一,另一種情形是高齡者比較少出現陽性反應,也就是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容易受到年齡的影響,比較上IGRAs,較不會受影響。但在嬰幼兒期檢查後要判斷結果,還是要慎重。談到檢查的時期,最好感染後8週是最好時期,如果太早檢查,會檢查不出來。
談到其後的變化,如果結核病的治療效果很好,有時這種反應會變為陰性的情形也會有,此方面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如果不治療,長時間不再發病,有的慢慢變陰性的也有。
如果使用T-spot與QFT檢查結果不能判定,可以再檢查一次,慎重判定,然後根據檢查結果服藥。談到再檢查的間隔,因為IGRAs的檢查,經一段時間後也會發生變化,真的結果會不清楚,因此間隔不要離開太久。
關鍵字:γ干擾素釋放試驗
從前使用結核菌感染的診斷,使用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uberculinskin testTST)。
首先談到結核菌感染的意義。當一個人感染結核菌後,會不會感染家屬或社會上其它的人,因此,要做有沒有被感染的診斷。如果檢查是陽性,還要進一步做結核菌素試驗,觀察有沒有發病。如果沒有發病,將來發病的預防,就是要預防服藥。
在臨床上,病患照了一張胸部X光片後,是罹患肺結核或肺癌,有時很難分清楚。這時可以使用是否被感染的診斷,如果陰性,那就不是肺結核,很可能是肺癌,因此,這種診斷,可作為診斷的補助。
傳統上,自科赫(Koch)以後,都是使用結核菌素試驗作為,有沒有感染肺結核,這是當時很好的檢查方法。但是後來發現,如果曾經接種BCG即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結核菌素試驗也會呈現陽性,這種陽性應該稱為偽陽性。也就變成感染結核菌與BCG接種後很難區別。
日本曾做與其結核病接觸過的年青人,篩選出來,作為預防結核病的化學治療。同時對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反應特別強的人,很有可能感染結核病,曾有這種的思考方法。但這樣的思考還是有缺點,不是診斷過度,就遺漏了診斷。
為了這個緣故,使用γ干擾素釋放試驗,即IGRAs(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s)。
因為接種BCG的病患,不能很順利檢查出來,使用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的抗原為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即PPD(Tuberculin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 。對曾接受BCG的病患會有交叉反應(Crossreaction)。也就是PPD蛋白與BCG蛋白有共通點,因為PPDBCG的DNA鹼基序列有99%相似,但有極小部分不同,也就是有1%不同,這是結核菌。當時就是發生如何尋找結核菌的特異蛋白。終於在1990年丹麥的研究小組,發現結核菌與BCG的基因組(Genorm)比較,在BCG有缺損部位,即結核菌鹼基序列的蛋白密碼,分別為ESAT6 CFD10 TB7.7的特異蛋白,使用這種蛋白為抗原,作了結核菌特異的診斷。
另一方面,是從酪農研究出來,因為酪農對牛的結核菌發生問題,曾做牛的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結果並沒有想像中的正確。後來發現如何使其更正確,就是要使用牛的血液,做結核菌素檢查。從牛抽取血液與PPD作用,發生免疫反應會釋放γ干擾素,將其定量,並利用簡易的測定法ELISAHigh-throughpu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當時使用抗原為PPD,病患接種BCG引起的免疫反應與自然感染的不易區別。因此,推出QFT【(QuantiFERON)TB-2G】検査T-spots。澳洲的研究小組,利用丹麥的研究小組研發ESAT6 CFD10作為蛋白的抗原,結果檢查效果較正確。日本曾對118位結核病患及200位剛進護校的學生做上述檢查,結果結核病病患有89%為陽性,護校新生為98%為陰性,與結核菌素皮膚試驗比較,結果獲得更好的結果。
接種BCG者有50~60%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陽性,但QFT出現陽性為1~2%,不會受到BCG的影響。
談到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靈活的使用方法。特異抗原的發現與試管內免疫反應的定量化的新技術的組合就是QFT第二代。首先有美國認可,日本於2005年認可,目前結核病的感染是使用這個方法為第一選擇。但嬰兒使用這個方法檢查結果並沒有明顯的反應,此點要注意。
談到T-spot (ELI-SPOT:T-spot)與QFT的檢查有何不同的問題,這種檢查並不是檢查γ干擾素,而是檢查產生γ干擾素的細胞,使其著色,然後計算其細胞有多少。兩種檢查方法,日本健保付費,也就表示檢查結果類似,但T-spot的檢查較新。
其它與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不同點,剛才提到小兒受到感染,但檢查不會出現陽性,這是其中之一,另一種情形是高齡者比較少出現陽性反應,也就是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容易受到年齡的影響,比較上IGRAs,較不會受影響。但在嬰幼兒期檢查後要判斷結果,還是要慎重。談到檢查的時期,最好感染後8週是最好時期,如果太早檢查,會檢查不出來。
談到其後的變化,如果結核病的治療效果很好,有時這種反應會變為陰性的情形也會有,此方面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如果不治療,長時間不再發病,有的慢慢變陰性的也有。
如果使用T-spot與QFT檢查結果不能判定,可以再檢查一次,慎重判定,然後根據檢查結果服藥。談到再檢查的間隔,因為IGRAs的檢查,經一段時間後也會發生變化,真的結果會不清楚,因此間隔不要離開太久。
關鍵字:γ干擾素釋放試驗
從前使用結核菌感染的診斷,使用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uberculinskin testTST)。
首先談到結核菌感染的意義。當一個人感染結核菌後,會不會感染家屬或社會上其它的人,因此,要做有沒有被感染的診斷。如果檢查是陽性,還要進一步做結核菌素試驗,觀察有沒有發病。如果沒有發病,將來發病的預防,就是要預防服藥。
在臨床上,病患照了一張胸部X光片後,是罹患肺結核或肺癌,有時很難分清楚。這時可以使用是否被感染的診斷,如果陰性,那就不是肺結核,很可能是肺癌,因此,這種診斷,可作為診斷的補助。
傳統上,自科赫(Koch)以後,都是使用結核菌素試驗作為,有沒有感染肺結核,這是當時很好的檢查方法。但是後來發現,如果曾經接種BCG即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結核菌素試驗也會呈現陽性,這種陽性應該稱為偽陽性。也就變成感染結核菌與BCG接種後很難區別。
日本曾做與其結核病接觸過的年青人,篩選出來,作為預防結核病的化學治療。同時對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反應特別強的人,很有可能感染結核病,曾有這種的思考方法。但這樣的思考還是有缺點,不是診斷過度,就遺漏了診斷。
為了這個緣故,使用γ干擾素釋放試驗,即IGRAs(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s)。
因為接種BCG的病患,不能很順利檢查出來,使用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的抗原為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即PPD(Tuberculin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 。對曾接受BCG的病患會有交叉反應(Crossreaction)。也就是PPD蛋白與BCG蛋白有共通點,因為PPDBCG的DNA鹼基序列有99%相似,但有極小部分不同,也就是有1%不同,這是結核菌。當時就是發生如何尋找結核菌的特異蛋白。終於在1990年丹麥的研究小組,發現結核菌與BCG的基因組(Genorm)比較,在BCG有缺損部位,即結核菌鹼基序列的蛋白密碼,分別為ESAT6 CFD10 TB7.7的特異蛋白,使用這種蛋白為抗原,作了結核菌特異的診斷。
另一方面,是從酪農研究出來,因為酪農對牛的結核菌發生問題,曾做牛的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結果並沒有想像中的正確。後來發現如何使其更正確,就是要使用牛的血液,做結核菌素檢查。從牛抽取血液與PPD作用,發生免疫反應會釋放γ干擾素,將其定量,並利用簡易的測定法ELISAHigh-throughpu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當時使用抗原為PPD,病患接種BCG引起的免疫反應與自然感染的不易區別。因此,推出QFT【(QuantiFERON)TB-2G】検査T-spots。澳洲的研究小組,利用丹麥的研究小組研發ESAT6 CFD10作為蛋白的抗原,結果檢查效果較正確。日本曾對118位結核病患及200位剛進護校的學生做上述檢查,結果結核病病患有89%為陽性,護校新生為98%為陰性,與結核菌素皮膚試驗比較,結果獲得更好的結果。
接種BCG者有50~60%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陽性,但QFT出現陽性為1~2%,不會受到BCG的影響。
談到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靈活的使用方法。特異抗原的發現與試管內免疫反應的定量化的新技術的組合就是QFT第二代。首先有美國認可,日本於2005年認可,目前結核病的感染是使用這個方法為第一選擇。但嬰兒使用這個方法檢查結果並沒有明顯的反應,此點要注意。
談到T-spot (ELI-SPOT:T-spot)與QFT的檢查有何不同的問題,這種檢查並不是檢查γ干擾素,而是檢查產生γ干擾素的細胞,使其著色,然後計算其細胞有多少。兩種檢查方法,日本健保付費,也就表示檢查結果類似,但T-spot的檢查較新。
其它與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不同點,剛才提到小兒受到感染,但檢查不會出現陽性,這是其中之一,另一種情形是高齡者比較少出現陽性反應,也就是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容易受到年齡的影響,比較上IGRAs,較不會受影響。但在嬰幼兒期檢查後要判斷結果,還是要慎重。談到檢查的時期,最好感染後8週是最好時期,如果太早檢查,會檢查不出來。
談到其後的變化,如果結核病的治療效果很好,有時這種反應會變為陰性的情形也會有,此方面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如果不治療,長時間不再發病,有的慢慢變陰性的也有。
如果使用T-spot與QFT檢查結果不能判定,可以再檢查一次,慎重判定,然後根據檢查結果服藥。談到再檢查的間隔,因為IGRAs的檢查,經一段時間後也會發生變化,真的結果會不清楚,因此間隔不要離開太久。
關鍵字:γ干擾素釋放試驗

文章標籤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S病毒感染(Rea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常發生在秋的嬰幼兒的呼吸道感染,滿3歲有100%會感染。罹患RS病毒感染後,剛開始如普通感冒的症狀。如果是1歲以下發生,會有呼氣性喘鳴(Inspiratory stridor),稱為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細支氣管炎有8成為RS病毒感染引起。不滿2的嬰幼兒,感染RS病毒後,1/3會轉變為細支氣管炎,其中有不少病患,需要住院治療。RS病毒對不滿1的嬰兒感染後會做成很大的衝擊(Impact)。通常RS病毒感染後,有6~7成會呈現普通感冒的症狀。其病型,大約在3日內會出現發熱,當退熱時,開始出現流鼻水和咳嗽。因此稱為10 day mark,10日為一階段,到了第9日,氣管的症狀,就會消失。但有的病患,退熱後在第3~4日開始發生呼吸困難,呼吸加快,有咻咻的呼吸聲,胸部會發生上下移動,結果會造成睡不著,胃口不好,不想喝水,因此,需要住院治療。

文章標籤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到高齡者的感染症,首先舉一位病例加以說明:病患為90多數的獨居老人,原來健康,一個人獨居生活。有一天,從住家下台階時,忽然不能動,親戚發現後,緊急送到醫急診處。當時的情況是,有意識障礙,炎症反應升高,很難確定病灶部位。有可能是肺炎或尿道感染,因此,做血液培養,同時,使用第3代 Cephalosporin系抗生素開如治療。

文章標籤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己進入高齡化社會及超高齡化社會,因此照顧老人成為很重要。有的老人住進養老院後(日本養老的設備,和普通醫院一樣,因此稱為病院),也有不少,住到往生後才離開的。其它還有安養中心(Nursing home),吾人還是要注意老人往生的問題,歐美己開始注意這個問題。

文章標籤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到藥劑性腸炎,曾經是抗菌藥物或抗生素引起。通常抗菌藥引起腸道障礙,就稱為抗菌藥引起的腸炎,占了藥劑性腸炎的一半以上。其中有偽膜性腸炎及不形成偽膜兩種,有粘膜、紅腫、出血為主症,在內視鏡所見到,出血性腸炎。最近還有NSAIDs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引起腸道潰瘍、爛及出血性腸炎。在臨床上NSAIDs引起的胃潰瘍常見到。

文章標籤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到病患的嘴唇長期的糜爛與裂開,但病患的全身症狀正常,可能發生的疾病有下列幾種:

文章標籤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酒渣(Rosacea),也有譯為玫瑰斑,通常酒渣會帶有紅顏色的臉,有點像青春痘Acne),青春痘正確的名稱應該叫做「痤瘡」,也就是酒渣性痤瘡(Acne Rosacea),更嚴重時,鼻子變紅,有時轉變為鼻瘤。另外有一種為臉變紅,出現如青春痘的疹子,同時眼睛也會發生結膜炎。

文章標籤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