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於96 9 20日上午10:25來到廣西省興安縣的靈渠大門口,距離桂林約2小時車程。大門口建造成人字型,有一塊醒目的招牌「天下第一渠」和「靈渠」。我們進去後來到靈渠模型圖展覽室,由解說員仔細說明,聽後略有心得,茲把它寫出來供大家參考:靈渠又名零渠,明清時期稱陡河;民國年間又稱為湘桂運河。始建於公元前214年,為秦始王統一六國後所建,是一座當代最古老的運河。其設計之科學,工程之精細,至今仍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向嶺南派出50萬大軍進攻。即當時的50萬大軍分為5路向現在的廣西、廣東和福建進攻。當時的嶺南為越人所佔據,是一個地曠人稀,防守很薄弱的荒野。當秦軍進攻嶺南時,越人頑強抵抗,秦軍攻了三年都沒有把嶺南攻下來。最大的原因就是糧食沒有辦法及時補上去。當時秦軍的糧食是靠肩挑背運,就算用車輛載糧食,嶺南山高水險,道路崎嶇,一車又能運多少?加上運送人員在長途搬運中自己的消耗,能運到前線的糧食就更少了。因此,秦軍的糧食供應不上,很多士兵因營養不良而生病,自身都難保,更別說進攻嶺南。當時嶺南的百姓,採用原始的耕種方法,產量有限;同時嶺南百姓聽到秦軍來攻都躲到山裡不敢出來,秦軍想在當地尋找糧食,真是雪上加霜。於是想到利用運河來運送糧餉,便在桂北地區的興安縣找到了開運河的地點,雖然那是天然條件最惡劣的地點,但別無選擇,何況運糧的問題迫在眼前,就這樣於公元前218年開鑿,公元前214年開鑿完成。當秦軍能夠及時收到糧餉時,士氣一振,很快就佔領嶺南。

在興安縣有二條河流,在東邊有湘江,江水向北流;西邊有漓江,江水向南流。興安縣還有二個地理上的特點,即東南部是南高北底,西北部則北高南低;在興安縣的腰部形成海拔200公尺的左右的低地,這就是有名的湘桂走廊。這裡歷來為湖南進入廣西的交通要道。由於興安地形上的這一特點,自然形成了水系上的特徵。流往湖南的大川湘江,發源於海陽山,從南流經興安縣城附近,沿湘桂走廊,進入湖南,注入洞庭湖。廣西著名的漓江,發源於貓兒山,往南流至興安溶江,經靈川、桂林,在梧州匯入西江,至廣東注入南海。湘江北去,漓水南流,兩江流向相反,這是興安地形和水系特點。湘江和漓江,在興安境內相距20公里,如果要把它連接起來,工程選址顯得特別重要。漓江有一條支流,名叫靈河,靈河有一條支流名清水江,清水江有條小溪叫始安水。始安水發源於興安縣城的附近的富貴嶺,始安水與湘江的直線距離最近只有2公里,其中只隔著一列寬300餘公尺,高20餘公尺的土嶺,它實際上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嶺。因此只要把此嶺挖穿,就可把湘江水引入始安水,而達漓江。當時秦軍的設計師在湘江上攔河築壩,提高水位,開鑿一條4.215公里長的渠道,將湘江水引入始安水。然後將始安水略為改道,以便船隻能通過它進入靈河,以達漓江,將湘漓兩江連接起來。 按這一設計開鑿渠道,既經濟又省時,當然很合算。在二千多年前,沒有任何地理資料下,能夠做到這樣最理想的選址,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其後我們跟著解說員,經過「美齡橋」,來到四賢祠參觀。四賢祠位於靈渠旁,原稱靈濟廟,後改為四賢祠,是由元朝廉訪也兒吉尼紀念對開鑿和維護靈渠有功勞的四位歷史人物而設,建於1355年,後於 1982年重建,有明清風格。我們進入祠堂後瞻仰四位塑像:第一位為秦監御史祿,史祿為開鑿靈渠的工程師;第二位為漢伏波將軍馬援,馬援疏通靈渠,使流水更暢通;第三位唐桂管觀察史渤,史渤使用鏵嘴以固渠,作陡門(等於現代的船閘)以蓄水;第四位唐桂州防御史魚孟威,魚孟威增修靈渠。其後我們來祠堂前面的涼亭參觀,那個涼亭稱「美齡亭」,可能宋美齡曾經來這裡參觀過。我們於上午11:26來到附近的碼頭搭小舟,「三將軍號」遊湘江,湘江很大,水流豐沛,我們慢慢划過去,來到湘江中間的人工小島,其實那就是鏵嘴,其正前方是尖的,最前端那塊大石頭是秦朝時留傳下來,雖然經幾次的洪水把鏵嘴沖跨,人們還是把那一塊大石頭撿起來裝回去。其第一個作用是阻擋急速的水流使其減緩,以便船隻航行;其第二個作用就是設計很巧妙。把湘江的水分為二,流入南渠的三分水,流人北渠的七分水。流入南渠的最後流到漓江,流到北渠的最後流到湘江。鏵嘴看起來頭尖,但尾部扁平,距離尾部50公尺處有一原始水壩,形成人字形,即秦壩,寬度約有4~5公尺,長度約有80公尺,高度有50公尺。它是用大條石和魚鱗石砌成。水壩下面就是湘江,但流水不多,幾乎可以看到江底。在水壩的右側可以看到人工運河北渠,湘江的七分水流到北渠,北渠繞了很大的圈子,最後還是流入湘江下游。北渠要繞一個大圈子流人湘江的原因,主要是減緩流水,以利行舟。而水壩的左邊為人工運河南渠,也就是靈渠,有三分湘江的水流人南渠,最後流人漓江,(圖1)。

乾隆皇帝遊江南的時候,從北平乘船,經運河來到長江,從長江逆流而上,來到洞庭湖,再從洞庭湖經湘江逆流而上,來到北渠,從北渠逆流而上來到興安的湘江上游的鏵嘴,繞過鏵嘴,再進人南渠,順流而下,來到漓江,終於來到桂林。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好「逆水而來,順水而去」。由於它連接了湘江和漓江,從而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國兩千餘年來,成了嶺南和中原的交通要道。通過靈渠,在秦代還由中原往嶺南大量移民,加強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嶺南經濟的開發,加強了文化的交流。

上午11:40我們回到碼頭,改搭「史祿號」2號遊南渠,時間約20分鐘。南渠有33.4公里,如果想遊得盡興,可能要花一天的時間。我們的小舟順流而下,左邊是馬路,右邊是河濱公園,有桂樹、柳樹和桃樹等,風景秀麗,可惜遊人不多,可能不是週末。河裏的水清澈,可以看到很多小魚,只是很多落葉掉到河裏漂流,這是這個景點美中不足的地方,在行舟中我看到右側有二處溢洪道(洩水天平),就是多餘的水排到湘江。中午12:25 我們在街尾下船,可以看到早期的郵局,留著憑弔,河邊還有一排商店,看起來很氣派,但現已人去樓空,一片淒涼,可見這裡曾經是交通要道,來往的客人一定很多。自從民國四十年後因鐵路公路的交通發達,不再使用水上交通靈渠,現已功成身退,作為觀光勝地。秦始皇大概沒有想到靈渠會給後代子孫帶來了這麼多好處。

靈渠巡禮.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