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透析(dialysis)俗稱洗腎。1913年,由Abel,Rowntree,Turner首先使用膠質素(celloidin)膜對水楊酸(salicylic acid)中毒病患作透析實驗。1945Kolff將自己研發的人工腎臟使用於急性腎衰竭病人。人工透析分為二種:一種為血液透析;另一種為腹膜透析。目前全世界對末期腎衰竭病人的治療原則,大約是:70%使用血液透析,10%使用腹膜透析,20%使用腎臟移植。

    日本東海大學齋藤 明教授認為從慢性腎臟病轉變為慢性腎衰竭通常是看腎臟功能廓清率(renal clearance test),如果腎臟功能廓清率在30ml/min以下,而血清的肌氨酸酐(creatine)2.5~3.0mg/dl以上,很有可能轉變為慢性腎衰竭。當然慢性腎衰竭的腎功能更差,肌氨酸酐在8mg/dl,腎臟功廓清率在10ml/min以下,這時的治療一定要,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臟移植。我們不要等到嚴重時才開始治療,稍為提前治療對患者總是有好處。

    通常血液透析患者,每週透析3次,每次透析時間為4小時。而腹膜透析使用的透析液每次2公升,一日要換4次透析液,換句話說一天要使用8公升透析液。目前咸認腹膜透析較血液透析更合乎生理的治療原則。因為腹膜透析治療時間長,白天病人可以將透析液注入腹膜腔,然後照常去上班,晚上睡覺時可以利用自動腹膜透析裝置,交換透析液,因為24小時在治療,治療時間長,效果當然好,另一點就是保持腎臟功能的效果較好。因此如果要洗腎最好先使用腹膜透析。洗腎固然可以改善病人的臨床症狀,同時很可能出現下列併發症:貧血、續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腎臟癌、胃癌、肺癌,病人容易胃出血等。因此洗腎病人宜作定期的身體檢查。

    現代的血液透析技術日新月異,不久可以做到「居家血液透析」。目前台灣有43千名病人接受長期透析治療,其中血液透析約有4萬人,而腹膜透析患者3千人,每年有3千多人被醫生宣判得了尿毒症,終身需接受透析治療。

    190231,奧國人Ullman首次成功將一隻狗的一枚腎臟移植到頸部,並且順利排出尿液。1905年美國醫生Carrel突破血管吻合術的瓶頸,因對器官移植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1954年哈佛大學Merril Murray為首的移植小組則首次成功的完成同卵雙生子間的腎臟移植,並於1990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目前全世界有6萬病例的腎臟移植,大致來說洗腎的患者都可以做腎臟移植,但是70歲以上的患者還是洗腎較好。如果有癌症或結核病的合併症者,應等到合併症治好後再作移植。移植又分為活體移植及屍體移植,由於免疫抑制療法的進步,現在活體移植較屍體移植的病人多。從醫療的費用來觀察,花費最多的是血液透析,其次是腹膜透析,三者之中較省的是腎臟移植。

    台灣移植醫學會理事長李伯璋於2009723發表台灣腎臟移植存活力統計報告:台灣27家醫院自19992008年間追蹤腎臟移植個案,境外移植2133件,國內移植2109件,國內移植的存活力均高於美國。但台灣捐贈腎臟的人太少,不敷病人需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