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門古稱浯江,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為防禦倭寇侵擾,在島上構築城池。因其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取名為「金門城」。從此,金門乃為定稱。

金門不過是大陸邊緣的一座小島。內捍漳廈,外峙台澎,形勢險要。在近代中國歷史舞台上,是一顆耀眼光芒的巨星。面積156平方公里,僅比基隆市略大,人口五萬餘人。唐牧馬侯陳淵渡島墾牧,宋儒朱熹講學,明末鄭成功抗清,極盛一時。近世古寧頭、八二三戰役,更是名震中外。金門曾經是煙硝烽火的戰地前線,目前是寧靜純樸的桃源仙境;她的神秘,造成人們的響往,她的美麗,令人流連。

金門縣又分為金城鎮、金湖鎮、金沙鎮、金寧鄉及烈嶼鄉,還包括十幾個小島。金寧鄉是古寧頭戰場所在地,傷亡慘重,人口始終不到鎮的數目,故稱為鄉。烈嶼鄉又稱小金門,地方小,生活辛苦,年青居民多數向海外發展,人口維持在鄉的數目。請參閱地圖。

 

 

我們一行於民國91 1 14搭乘立榮航空班機從台中水湳機場直飛金門,飛行時間約40分鐘。現在的金門尚義機場已有現代化的大樓。記得四十幾年前我在金門服役時,機場只有一個簡陋跑道,辦公室都在小小的碉堡。那時候沒有民航機,只有運輸機和戰鬥機,限軍官以上才能搭乘運輸機。運輸機只有兩條長長的鐵板凳,坐在鐵板凳上沒有安全帶,飛行時,自已要抓住鐵板凳。與今日的民航機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我們出了機場有一位和靄可親、壯碩的中年男士來接我們。他就是我們的導遊兼司機洪振錫先生。我們一行便搭乘中型巴士,開始金門巡禮。

我們第一站為金門八二三戰史館。金門在民國五十~六十年間人口約有十幾萬人,後來人口流失,現只有五萬餘人。經過金門人工湖--太湖。此湖在民國五十年由阿兵哥利用洗臉盆將泥土慢慢移走,形成一座人工湖。挖人工湖的目的是蓄水。金門島主要由花崗岩形成,土質很硬,不能鑿井,只好做人工湖貯水。

下午1:10我們來到金湖鎮的金門戰史館。金門戰史館主要展示了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在金門發生的各場戰役,及先總統蔣公、蔣經國、國防部長俞大維、胡璉、郝柏村等照片。

首先看到的是古寧頭戰役的圖片。民國三十八年,中共攻下廈門後,接著佔領大嶝、小嶝,而乘勢攻古寧頭。我軍聯合陸海空的攻擊下,瓦解中共的入侵。

民國四十三年又發生九三戰役。「地下金門」的建設從此全面展開。

胡璉來到金門後,下令種樹、種高粱及挖坑道。金門土地貧瘠,胡璉利用土地種高梁。金門人所吃剩的高粱無處銷售,靈機一動,將金門種植的高粱做成高粱酒。目前金門的高粱酒每年銷售約有72億。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共事先知道先總統蔣公會來金門開會,便向金門射擊。當時炸死吉星文、趙家驤及章傑三位將軍。是役為國捐軀的英雄軍官共有585位。其實先總統蔣公已返台,不在金門。中共射擊四十七天的砲彈約有47萬發。那時俞大維任國防部長,向美國借240公厘榴彈砲,將廈門大橋及廈門車站炸掉後,砲戰才慢慢停下來。八二三砲戰時,除空投物資外,還用補給船運到金門外海,再用水陸兩用小型運輸船(LVD)運到金門島。除了阿兵哥,還有民防隊員參與卸貨。民國四十七年金門的男女都要當民防隊員。男的服役到五十五歲,女性則嫁人後,不再服役。

金門在八二三砲戰時,金門高中的三層樓禮堂及莒光樓沒有被炸。原因是中共將此二棟明顯的建築作為參考目標,以便修正射擊。

接著參觀「慰盧」,此為金門民厝。在戰史館左方,那是綠蔭蔽天,以老榕著稱的榕園。榕園原名「西洪」。明朝時,此地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顯赫風光。然而歲月遞嬗,村落苦於風害。相傳曾有風沙一夕之間把屋宇埋沒的情事。時至今日,村落已無人居住,僅餘從風沙中崛起的「慰盧」古厝一幢。據說是明國子監助教洪受的故居。

民國五十六年八月,經國先生到此巡視。因其老榕盤據,鬚髯垂起,指示闢為觀光休憩之所。經國先生來過金門123次,住了330多天。

其次參觀俞大維紀念館。他擁有二個博士學位。俞大維曾在八二三砲戰時頭部受傷。育有四子三女,長子揚和,空軍官校畢業,其媳為蔣經國先生之女。

俞大維於民國八十二年七月八日病逝於台北三軍總醫院,一生淡泊名利。

下午2:10參觀民俗文化村。這是王昇任政戰部主任時整修。金門民俗文化村(山后中堡)是由旅日愛國僑領王國珍、王敬輝父子捐巨資於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所建。歷時25年,於清光緒二十年(西元1900年)方完成此十八棟二進閩式傳統建築。距今已有百年歷史。現有住戶13戶。住戶在此開商店,有雜貨店、古董店、草藥店及小吃店,尤其是海蚵麵線,物美價廉,值得品嘗。

下午4:00來到馬山觀測站。觀測站設在碉堡裏,我們沿坑道行走200公尺,此地有管制,閒人不能隨便進出。當天能見度不佳,無法看見美麗的錦繡河山。

金門目前以種植木棉樹和樟樹為主,經濟價值較高。從前種的是木麻黃,沒有經濟價值,民國八十八年被颱風吹倒許多。木棉樹為金門縣樹。金門地質為花崗岩,不怕地震、不怕颱風、不怕土石流,如果躲到花崗岩坑道,也不必怕砲火。可說是蠻安全的地方。

第二天上午我們來到中山紀念林的經國先生紀念館參觀。這一帶已不屬軍方管理。民國五十~六十年間,金門的兵力有十幾萬人,現只剩下不到二萬人。有些地方軍方已鞭長莫及,因此經國先生紀念館劃歸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在展示場展示的是近幾十年金門大小戰役所使用的各種武器。如:

1. 日製八八式7.5公分高射砲,二次大戰日軍戰敗後所留下的武器,曾在金門使用。

2. 國造63式105公厘榴彈砲。

3. 美製M1式57公厘戰防砲。

4. 指揮吉普車、卡車。

5. TH-55C直升機。

6. F-5B戰鬥機。

7. 各型戰車及各種火砲。

進入經國先生展示館的左側有經國先生嘉言:

天下沒有打不敗的敵人,只怕自己沒有志氣;沒有衝不破的難關,只怕

自己沒有勇氣;絕沒有做不成的事業,只怕自己沒有學問;亦絕沒有不能完成的任務,只怕自己沒有決心。

        經國先生展示館的建築仿慈湖。我們進入展示館內,有許多從民國四十三年至七十四年經國先生來金門視察的珍貴照片。。

        在展示館的左側則展示經國先生的日常用品,都是很樸素的東西,如刷牙用的黑人牙膏。右側展示館還塑了經國先生的蠟像,坐在辦公桌,右手輕輕舉起,帶著微笑,好像歡迎我們的到來,相當傳神。

        我們離開經國先生展示館,途經「乳山故壘」,據說那地方曾經是要塞,為保護飛機場而設的。

其後,我們向小金門出發。途經莒光樓,因為去年10月11日開始整修,故未對外開放。莒光樓是胡璉所建,據說胡璉很看重莒光樓的風水地理,囑咐部下,他死後將骨灰灑在莒光樓上空。有趣的是,經國先生的老師吳稚暉先生死後,遺囑經國先生,將他的骨灰放到金廈海峽海底。

我們經過莒光湖,湖畔有伯玉亭,面對著莒光樓,是為了紀念金門現代恩主公-胡璉將軍而立。將軍於民國三十八年和四十六年任金防部第一任和第三任司令。第二任司令為劉玉璋將軍。胡璉將軍在軍事上締造了扭轉乾坤、鞏固國邦的古寧頭大捷與八二三砲戰勝利;另在民生建設上,將軍闢建公路,植樹造林,開發農村經濟,廣設學校,敷施文教,奠下了今日金門「地下堡壘,海上公園」的規模。

民國六十六年,將軍積勞病故。百姓感其恩澤,倡議建亭紀念。同年九月,經國先生指示,於莒光湖畔籌建,翌年亭立。紅柱碧瓦,堂皇莊嚴,將軍精神永垂斯土。

出了莒光樓,在道路的左側為石碉公園;道路右側為溼地保護區,有胎生植物水筆仔,也有很多候鳥棲息在此溼地。

不久,我們抵達延平郡王祠,門樓有「忠肝義膽」四個字。這個祠正面對著鄭成功的家鄉福建,可見鄭成功很懷念家鄉。鄭成功在金門待了十四年,並迎接明朝魯王到金門。魯王居住金門八年後病死金門。

鄭成功在金門期間,經常有清兵來攻打,時值康熙皇朝。鄭成功早就料到金門不是久居之地,於是將金門的樹砍伐做船,因此金門許多百年大樹都被砍伐殆盡。鄭成功向金門人說,將來他會回來植樹,結果一去不返。也許鄭成功一生坎坷,他的肖像給人一種鬱鬱寡歡的樣子。

上午10:46我們來到金門的水頭碼頭。在碼頭的南側「塔山」有二座紅白相間的大煙囪,很醒目,那是火力發電廠。據說現在金門的火力發電已綽綽有餘,甚至可以用上百年。

我們搭乘快艇,不到十分鐘就抵達小金門的九宮碼頭。首先參觀四維坑道。我們拾級而上,來到四維坑道的遊客中心,裏面有小金門的詳細說明。小金門又名烈嶼,位於金門本島西南方,山多平地少,地勢東北寬而高聳,西南窄而平緩,海岸景觀優美,湖泊眾多,有為數不少的水鳥聚集。沿著環島車道至海岸的地區被劃入國家公園的範圍,以保護此區珍貴的自然資源。

我們參觀坑道,總長790公尺,工程浩大。坑道如運河,一側上方有人行道,我們走在人行道上。在岩壁上留許多小孔,為埋炸藥炸坑道的遺跡。軍方的小型補給船可以進入坑道卸貨。現已做為觀光據點。

午餐後,我們來到小金門最熱鬧的地方,他們稱為「小西門町」。店面不大,馬路狹小,約有二十家商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目前小金門的人口僅四千人,多數捕漁為生。

12:15我們來到湖井頭戰史館。這是郝柏村當參謀總長陸軍一級上將時,在民國七十八年一月一日所建。此地原為播音室,當時郝柏村為此地駐軍師長。目前這裏展示小金門使用的各種榴砲彈。最大為240公厘榴砲彈,此型榴砲彈曾在八二三砲戰時予以中共當頭棒喝,使中共不得不暫緩射擊。其餘展示大小金門的各種戰役及將領的珍貴照片。

途經一處十字路口,建造一座在八達領的國軍守軍痛擊日軍的模型。據說,曾經駐守小金門的長城部隊在中日戰爭時與日軍對抗,敵不過日軍,準備撤退,於是派出七位國軍戰士守住古北口八達嶺。當日軍攻到八達嶺時,因我軍驍勇善戰,日軍被阻擋而無法繼續追擊長城部隊。日軍攻下八達嶺後,才發現七具屍體。日軍也被感動,而稱「英勇的支那兵」。

長城部隊到金門後,為紀念七位戰士為國犧牲,在十字路口建一座堡壘,其上有七位戰士對抗日軍的模型,永久留念。

 

其後我們經勝利門。在十字路口的中間塑造一顆240公厘榴彈砲放大一百倍的模型。最後回到九宮碼頭。回程搭乘較大型94人座渡輪,行進速度較慢。

上了大金門,我們來到文台寶塔。這座塔是實心的,建於公元1387年,至今有六百多年歷史。當時建造此塔的目的是做為航海的指標,好似現在的燈塔。我們捨級而上,有「虛江嘯臥碣群修護碑記」石碑。據說這是明守邊大將俞大猷及後來官將士儒所提。是當時俞大猷及他的好友在此下棋及欣賞風景的地方。「虛江」是俞公的別號。

其次我們來到翟山坑道,有100多公尺長呈A字型,可藏42艘小型LCM艇(機械登陸小艇)。此坑道是在民國五十年建造,民國七十七年以後不再使用。現做為觀光勝地。工程艱苦浩大。

現在金門的鳥類較八二三砲戰時多。當時經常砲戰,民不聊生,連鳥類也無法繁殖。我們趕往馬家麵線店,途經東沙。那裏在民國四十年時駐有後送醫院。我在那裏當了半年的醫官。當時那裏是鳥不生蛋的地方,現一切改觀,欣欣向榮。

其後我們經金門的高速公路來到太武山。此地的公路兩旁都有排水溝,其目的除可排水外,水溝裏可以埋設電線,更重要的是砲戰時可做為避難之用,因此水溝是不加蓋子的。現為了安全及美觀,水溝上面也逐漸蓋上蓋子,以策安全。

我們往太武山的途中經瓊林。瓊林為金門的中心點,同時也是明朝魯王的葬身處。據說魯王與鄭成功同時撤退到金門,在金門待了八年後逝世。

金門在民國初年為一貧窮島嶼。島上居民都要到新加坡或南洋辛苦工作幾年後,才能賺錢回國建造一座華麗的房子。貧窮,因此教育也不普及。自從胡璉在民國三十八年當了第一任金防部司令官後,便普及教育,設立學校。歷任司令官也都這樣推行,因此金門有許多小學都是以歷任將軍之名為校名。

第二任金防部司令官為劉玉章將軍。當時建造馬路沒有挖土機或輾路機,完全用人工建造。輾路只用圓型混凝土,由幾十位阿兵哥拉著壓路。建造太武山公路相當辛苦。因此先總統蔣公將往太武山的公路命名為玉章路。

太武山觀光區自國父銅像起,經忠烈祠、太武公墓、玉章路蜿蜒而上。中途恭塑劉玉章將軍銅像。再往上有延平郡王觀兵奕棋處。民國四十一年元月蔣公題「毋忘在莒」墨寶。至梅園迴轉而下,即金門名剎海印寺。沿途奇石嶙峋,重巒疊幢,林木蓊鬱,景色秀麗。

我們從海印寺回程中遇到佛教慈濟志工在打掃馬路。這位志工是中學老師,每天下班後,就來這裏打掃馬路,直到六時才回家。因為六時以後,玉章路管制。

晚上在漁港海鮮餐廳用餐。只有我們一桌十幾個人。據說因昨天天候不佳,機場只有我們這一班飛機降落,旅客減少,影響餐廳的生意。所以金門較大型的餐廳甚至大飯店確實靠天吃飯。

第三天我們參觀的是一處鄉村使用的半山坑道,長約750公尺。坑道裏還有許多叉路,通到各村門口。這是砲戰時,百姓的避難所。坑道不寬,只能通行二個人。這個坑道是附近居民所開鑿,雖然比不上軍用坑道,能挖出這樣坑道,也難能可貴。

其次我們參觀金永利菜刀廠。金門八二三砲戰時,唯一好處就是中共送來許多彈殼。最完整的就是宣傳砲彈的彈殼。一個彈殼約30公斤重,由三層鋼片合成,可切割成50-60片的彈片。每一彈片約半斤重。然後打成菜刀,再以特殊方式處理,外表光亮且鋒利。

其後我們參觀古寧頭戰場。途經華僑之家。早期金門是貧窮之鄉,尢其是民國初年,很多金門年輕人都到南洋一帶發展。當時金門並沒有旅社。金門華僑在南洋發跡後,衣錦還鄉。這時金門的親人不是老死,就是殘屋破瓦,不適居住。華僑之家使還鄉的華僑有了棲身之所。

古寧頭位於金寧鄉,離大陸最近。古寧頭昔稱古龍頭,包括南山、北山、林厝等村落。這裏原是一處海灣,為了海防,將海口封起來,防波堤變成慈堤,堤上形成一條公路,有550公尺長,我們進去時,左側為海,右側則為金門最大的鹽水湖-慈湖。南、北山居民以李氏為多。

我們來到古寧頭時,先到保護野生鳥類展示館參觀。有許多圖片,將金門各種鳥類的特徵及生態描述得很詳細。加上有鳥類的圖片,使參觀者一目瞭然。同時也讓參觀者瞭解到大自然的奧妙。

展示館的地下室建在湖底,可以看到湖底各種生物,也可以看到湖面野鴨戲水。這是一個天然湖,不是海洋世界的人工造景,給參觀者一種真實感。地下室展示的鳥類模型裝有感應器,當參觀者靠近時,會發出該鳥類的叫聲,清脆悅耳。

最後我們到視聽室觀看影片,片名「自然的更替」,片長十五分鐘。這個影片主要是描述金門鳥類生態及古寧頭的演變。在攝影家巧妙的拍攝下,把鳥類優美的飛翔姿態呈現在觀眾面前,確實可以感動每一個人的心靈-人類不要再戰爭,像鳥兒優雅地飛翔,多好!

由影片我才瞭解到,鳥類分為:候鳥、半候鳥、留鳥。金門候鳥又可依遷徙地區分。每年十月份從西伯利亞、我國東北、日本飛來金門過冬,翌年三、四月份再飛回原棲息地。候鳥除了從北方來,也有從菲律賓、泰國等南方來的,來到此地繁衍後代。另有一種候鳥來到此地後,不再回原棲息地,永遠留在這裏。除候鳥外,還有一種鳥是留鳥。土生土長,永遠待在這裏。自從中共不再砲轟金門後,金門的候鳥、留鳥增加很快,目前估計有二百多種。

此展示館的前面為雙鯉古地的關天廟。

我們經過北山一棟二層樓民宅,是一座古典優雅的建築,可惜千瘡百孔,彈痕累累。古寧頭戰役時,曾經是來犯共軍的指揮部,後被國軍完全消滅。這是一位菲律賓華僑的房子,那位華僑將房子留給政府,作為參觀古寧頭戰役的憑弔。

我們進入古寧頭戰史館前,在門前正中央立有一位戰士銅像,其特點是穿著草鞋,左手握著二次大戰留下的步槍,準備衝鋒的姿態。由此銅像,不難看出當時阿兵哥的生活多麼辛苦。

戰史館二側擺了二部當年揚威戰場的金門之熊-M5A1型戰車。

戰史館座落於古寧頭戰場故地,是一座城堡式的鋼筋水泥建築,佔地約二百坪,民國七十三年肇建。

館內正廳中央掛著蔣公巡視古寧頭的油畫,即當年蔣公立足指揮的位置。環掛廳牆的是十二幅描繪大戰經過的油畫,以及陳列擄獲的戰利品、戰事文件及有功將領玉照等。

民國三十八年,中共攻下廈門後便向金門進攻,先佔領金門較接近西部的好幾個據點,再向內地進攻。金防部司令發現,最強大的一支中共部隊正逼近金城,於是集中兵力,將共軍包圍,再配合空軍和海軍,把共軍消滅。

中共不死心,到了是年六月,中共利用二百多艘漁船,動員二萬八千人,在火砲掩護下,深夜強行登陸古寧頭,展開現代中國史上有名的古寧頭戰役。這時在海岸巡邏的二部「金門之熊」戰車,一面阻止共軍登陸,一面通知我軍備戰。最後共軍還是登陸了古寧頭,甚至佔據了千瘡百孔的北山民宅,還把它當成共軍臨時的指揮所。

交戰一段時間後,共軍發現情況不對,一部份想撤退廈門,請求兵援,但這時已退潮,共軍所搭乘的漁船已在岸上二十公尺以上。這中間沒有任何掩體,共軍還沒退到漁船,便被我軍殲滅。而被包圍在北山民宅的共軍,我方喊話,請他們投降,他們不但不理,還頑強抵抗,於是前後費了五十六小時的激烈戰鬥,將共軍臨時指揮所的人員完全消滅。

是役是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把中共的軍隊打得全軍覆沒」,此後才有復興基地的安定、繁榮、富庶。

接著,我們前往金城模範街參觀,途經李光前將軍廟。李光前將軍廟位於西浦頭,奉祀古寧頭戰役中身先士卒,壯烈成仁的國軍李光前團長。是役末期,共軍四處竄散,有千餘共軍猛撲西浦頭,思圖據隅頑抗,阻止我軍反擊。雙方塵戰僵持,李團長為激勵士氣,不顧槍淋彈雨,率先越過壕溝,而後隊伍跟進,終於把共軍衝擊潰散,俘擄了七百餘人而獲大勝,但團長亦中彈身亡。

今廟址即是當年團長殉國之處。團長忠骸移葬太武公墓。百姓感念其英勇,視為戰神、守護神,進諡為將軍。並於民國四十年建廟塑像,紀念膜拜。

中午前,我們來到模範街參觀。這三十二棟金城模範街是民國初年建造,以紅磚砌成的二層樓洋房。門面不大,門戶相對,形成一條街。限車輛只能單向通行。這地方是明末鄭成功訓練陸軍的基地。民國五十年前後是模範街最繁榮的時期。政府為保護古跡,模範街不能隨便改建。

午餐畢,我們參觀泗湖「浯州陶藝」陶土工廠,這家工廠專做各種風獅爺,也是風獅爺的故鄉。

風獅爺是金門的守護神,距今約三百年的歷史,祂代表金門老祖宗對抗風砂的滄桑歷史。風獅爺有各種造形,基本上是獅頭人身像,其中又有保平安、保發財、鎮邪等等。大的如一塊大石頭,小的如風獅爺鑰匙圈。

離開風獅爺的故鄉。在田野上,看到許多「反空降椿」,這是早年為防範中共的空降部隊而設的。椿與椿間隔約10公尺,椿上有數根大鐵釘,可掛手榴彈,手榴彈的插銷綁線與鄰近的椿相連。當空降傘纏到椿線時,手榴彈的插銷便會脫落而引爆。手榴彈與椿線早已收掉,留下的反空降椿不再那麼觸目驚心,而成為金門特有的景觀。

此地的土壤是黃色的,種出來的花生也特別好吃,做出來的貢糖與高梁酒同樣馳名中外。我們於下午1:00來到尚義機場,結束行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水 的頭像
    阿水

    阿水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