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兩種。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出生後4-6天是最黃的時候,7-10天以後逐漸消退。

由於新生兒紅血球的半衰期只有60-90天,加上剛出生的新生兒不像在母體中需要較多的紅血球,破壞速率快。紅血球破壞後由血紅素轉變成膽紅素(bilirubin),不具水溶性,稱為間接膽紅素(又稱未結合型膽紅素),對組織細胞尤其是腦細胞有毒性。釋出的間接膽紅素進人血管後,85%移至皮下脂肪暫時沈積,故可看到皮膚呈黃色,另15%則由白蛋白運送至肝細胞,由所謂Y蛋白和Z蛋白運送至內質網,再由肝內葡糖醛酸轉移酶(glucuronyl transferase)作用後移至分泌細胞,排泄至膽道內。此時測得的膽紅素稱為直接膽紅素(又稱結合型膽紅素),為水溶性,對細胞組織無毒性。因此新生兒95% 皆有黃疸(大於7mg/dl黃膽指數)出現,但只要不超過12mg/dl值皆可稱為生理性黃疸,且大約一週內消失,反之,為病理性黃疸。

其次談到病理性黃疸,通常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總膽紅素每日增加超過5mg/dl;足月兒超過13mg/dl,早產兒超過15mg/dl;直接膽紅素超過  1.5-2mg/dl;足月兒黃疸超過一週,早產兒黃疸超過兩週,均可視為病理性黃疸。

臨床實驗室通常不直接測定間接膽紅素,而是將總膽紅素減掉直接膽紅素而得。但若總膽紅素超過5.0mg/dl且間接膽紅素明顯多於直接膽紅素時應考慮溶血性疾病的發生。

    在人類血型系統中最為重要的是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

第一個談到的是ABO血型不合,這是溶血性黃疸最常見的一種。由於血型有幾十種,自然會有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通常發生於第一胎及O型的母親和AB型胎兒,當懷孕中期後胎兒的微量血液進入母親血中混合,母親的血液被敏感化後,產生對胎兒的抗體;另一個原因是自然界中如食物或大腸菌可能含有AB抗原,剌激母親產生抗體。當這種抗體進入胎兒血中便破壞胎兒的紅血球,造成胎兒貧血,甚至水腫,黃疸出現時間在出生後2448小時,因此診斷並不難,而且要測定這種抗體一定要懷孕中期以後才測得到。其次談到Rh血型不合,東方人Rh()比西方人少很多,日本的統計資料顯示其頻率約為0.5%,而白人為15%,因此,如果父親為Rh(),而母親為Rh(),則胎兒大部分為Rh(),通常溶血發生在第二胎。假如母親的血型為Rh()而胎兒的血型為Rh(),當分娩時胎盤的一部份破裂而胎兒的血液進人母體中,母體中的血液受到胎兒血液的剌激產生Rh抗體,懷孕的次數越多,產生的抗體越多。當懷第二胎時,母體的Rh抗體進入胎兒的血液中,與紅血球結合後破壞紅血球。其它還有遺傳性的疾病如紅血球異常或紅血球的酵素異常如蠶豆症。

在新生兒黃疸中最重要的是核黃疸(kernicterus),最初的症狀為厭食、無力等,趕快檢查膽紅素,超過25-30mg/dl者,有1/3造成核黃疸,最後變成腦損傷,處理的方法就是交換輸血(exchange transfus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