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毒(Enterovirus)是屬 Picornavirus的RNA病毒,現今的分類,分為4種的基因型。
- Jul 15 Fri 2016 01:12
談日本腸道病毒感染症
- Jul 08 Fri 2016 15:58
遊雪霸公園丸田砲台遺址
我們於2016年 7月 2日 星期六 晴,上午9:15 從豐原出發,經豐勢路,到了石崗水壩下游,轉入畸形便橋,過了便橋,向右轉,經石城,出了石城向左,轉向卓蘭大橋,過了大橋,我們向右彎,經140縣道直驅雪霸公園丸田砲台遺址。
- Jul 08 Fri 2016 15:50
談日本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
感染性內膜炎分為急性及亞急性,本文主要討論亞急性感染性內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本疾患,在臨床上要早期發現,那就得早期懷疑是很重要的。通常I.E病患有基礎疾病,加上某種原因,發生菌血症時,在瓣膜或心內膜,發生包括細菌性凝集。這種細菌性凝集稱為疣贅(Vegetation),這種菌塊剝離後形成栓塞症,破壞瓣膜等的心臟衰竭,呈現多彩的臨床症狀。
因此,如果有基礎疾病,如瓣膜症或先天性心臟病,約有80%會罹患本疾病,其餘20%為沒有基礎疾病,罹患本疾病。也可以說沒有心臟病或瓣膜症,也不能否定I.E。基本上如有瓣膜症等的心臟病,要強度懷疑,這是一個重點。
現在有許多老人做置換人工心臟瓣膜手術,為本病的高危險群病患。另外過去曾罹患本病的病患,及留置中心靜脈導管(Central catheter)以及血液透析病患為本病的高危險群。有研究報告指出罹患移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的病患,如果發生不明熱,很可能罹患本疾病。可能是移位性皮膚炎,皮膚很癢,因而搔破皮,細菌入侵,發生菌血症,而導致I.E。
本病的誘因為菌血症,而引起菌血症,多數為小手術,如牙齒的治療,耳鼻喉科的扁桃摘除,婦科及泌尿科的小手術,為菌血症的誘因。
除上述誘因外,從病患的自覺症狀,也能懷疑罹患I.E。I.E的自覺症狀為發熱的症狀,80%以上有發熱症狀,如果加上,近期有,牙齒的治療,經2週後出現發熱,那就罹患I.E的可能性會很高。
本病患診斷基準,按Duke 診斷基準,有38度以上的發熱,但是如果是亞急性,很可能有長期的微熱,尤其是高齡者,會不會出現發熱的情形,可能是會有。另外有的病患,在其它醫院經治療,使用過抗菌藥,也不會出現發熱,此點要確認一下。其它非特異的症狀,如,體重減輕,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難,頭痛等症狀,雖然發生的頻率不是很高,還是要注意。
談到與膠原病的鑑別診斷,如果從症狀,要鑑別診斷膠原病與I.E,有時很困難。在這種情形之下,要從血液檢查及心臟超音波,來做鑑別診斷。I.E有時也會出現關節痛或肌肉痛等重疊情形。I.E有時也會以關節痛及肌肉痛為初發症狀出現。尤其合併化膿性脊椎炎或腸腰肌膿瘍等出現的情形也有。也就是最初為有疣贅(Vegetation),菌塊剝離後形成栓塞症,而導致許多症狀出現。
除此之外在臨床上要注意的就是心臟雜音。本病的80~85%的病例可以聽到心臟雜音,尤其從前未出現的雜音,忽然出現,那就要懷疑本疾患。因此,聽診還是要小心聽取。其它重要的是末梢血管病變。會發生點狀出血,因為微小血管栓塞,導致眼瞼結膜,頰部粘膜及四肢發生點狀出血,其它重要的,在指甲下線狀出血。其它還有Osler結節在指頭上有痛性的皮下結節。另外有Janewa出疹,在手掌或足底會出現Osler結節,也會出現小豆樣,無痛性的紅班。在眼底的檢查,會發現出血性梗塞,在中心部出現白色的Roth斑,為栓塞症狀,是很重要所見。可能發生頻率,不是很高,但一旦發現,那就要懷疑I.E。雖然這種情形發生不多,疣贅(Vegetation)流入脾臟,發生脾梗塞,會有左側季肋部痛,或側腹部痛,在這種情形之下有時肉眼或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血尿。如果檢查有上述症狀,進一步要做心臟超音波檢查,但心臟超音波檢查並不是100%就能診斷,如果不能診斷時,隔一段時間,再追蹤檢查一次或者做經食道的心臟超音波檢查,等,做過幾次後就能診斷本病出來。
關鍵字:感染性心內膜炎
- Jul 08 Fri 2016 15:40
談日本肝臟機能異常病患,使用生活習慣病治療藥物的處方及注意點
最近高齡病患在增加,服用複數藥物的病患也在增加,因而可能發生藥物的副作用,要注意肝臟機能及腎臟機能加以治療。本文主要討論對於肝臟機能不良病患,使用藥物時,應如何注意。
如果肝機能異常病患,尚未進行到肝硬化,使用藥物時,可以使用常用劑量即可。即使有肝硬化,使用藥物時,要減少劑量,並沒有證據(Evidence)。如果發現有對藥物有肝臟障礙,那就得停止用藥,或變更用藥。
如果肝機能稍為異常,對有病患要積極使用藥物治療。
首先談到慢性肝臟病與藥物代謝有關的細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及CYP(細胞色素P450基因家族)的分子,主要存在於肝細肥。如果發生肝硬化,就會發生藥物代謝障礙,藥物的血中濃度就會升高,因而副作用也會增加。在肝硬化的早期,還保有CYP,是由CYP2C19作為藥物的代謝,但有的肝硬化早期,也有發生障礙的病患。具體來說,經CYP2C19代謝的藥物有,Diazepam及PPI (Proton pump inhibitor),這種藥物,可說是常用藥。
其它還有CYP3A4在肝臟的存量豐富,其代謝的藥物有Nifedipine(降壓劑)及Ca blocker(鈣離子通道阻斷藥, 治療高血壓和心絞痛),因肝機能不良而降低。可視肝的預備功能降低,而減用劑量。
除了注意CYP外,各種Clearance(清除)分布容積(Distribution volume)及參數,在評估藥物動態時,可說很重要。因門脈壓亢進,流入肝臟門脈血流會低下,經側支循環(Collateral circulation)流入體循環,也就是遠肝性血流會增加。使得在肝臟代謝的藥物及肝臟清除功能降低,藥物的血中濃度升高。此類藥物為Propranolol(貝它阻斷劑的降血壓藥)。口服藥物時與清除率的大小無關,而與腸道的吸收有關。如果像Warfarin 非結核形分率很低的藥物,容易受到蛋白結合的影響,如果在低白蛋白血症的肝硬化,全身的清除(Clearance)增加,但藥物的半衰期(Half-life)會降低的情形。另一方面,肝代謝低下時,藥物會發生意外有效的情形也是會有,並不能一概而論,藥物的半衰期縮短就可放心。對肝硬化會發生低白蛋白血症,同時高齡者會發生,白蛋白降低的情形,此點還是要注意。包括初期肝硬化病患,如果對藥物要減量,要以甚麼作基準的問題。目前在這方面並沒有明確的基準。如果想要評估肝預備能,可參考Child-Pugh Score。但具體要減多少劑量,可能還得靠醫師的臨床經驗來加減劑量。
談到降壓劑應如何選擇的問題,Atenolol、Captopril 均不會引起肝臟障礙,因此,可以推薦使用。Ca blocker因依賴CYP3A4,因此,如果肝硬化有惡化時,還是要減量使用。
談到降壓劑,日本使用ARB(血管升壓素受體阻斷劑降壓劑)較多,因為是從膽汁排泄性的藥物,如果是進行性的肝硬化病患,還是要減量使用。
如果病患有肝硬化,有NAFLD(非酒精脂肪肝疾病)或 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態,要積極治療肝硬化,可以改善肝機能檢查值及肝組織。視肝障礙的程度,處理方法,也會不同。
談到治療高脂血症,使用Statins,在NASH,不僅脂質,還有肝機能檢查值及肝組織都會改善。任何Statins的治療都有效,任何一種Statins都可使用。如果治療沒有明顯效果時,可改用其它Statins治療。
雖然不是Statins,如Ezetimibe,對於NAFLD,組織有改善作用,因此,可推薦使用。
談到生活習慣病,糖尿病也包括在內,因此,積極治療糖尿病,也會改善,肝臟障礙。糖尿病的治療藥Pioglitazone有改善ALT及肝臟組織,如果停藥後,又會恢復到原來肝臟惡化情形,因此,為了維持治療效果,還是要繼續使用本劑。
談到肝臟病患經藥物治療後,如何追蹤觀察的問題。對有肝病的病患,最好能夠轉介到肝臟專科醫師,檢查確實屬於那種肝臟病。如果開始藥物治療,要觀察治療藥物的效果及其副作用,開始治療時,每1~2個月抽血檢查肝機能,如有改善,以後2~3個月抽血檢查肝臟機能,追蹤肝臟機能即可。
關鍵字:肝臟機能異常病患,使用藥物的注意點
- Jul 08 Fri 2016 15:24
談日本中性脂肪過高的治療及合併症的危險
中性脂肪(Triglyceride:TG)過高,通常喜歡喝酒的男人多見。如果能停止喝酒,TG會慢慢降下來,但也有很難處理的,如TG高到3,000~4,000/dL的病例也有。
- Jul 01 Fri 2016 04:10
談日本難治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症
談到難治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症是革蘭氏陽性桿菌,也是厭氧菌,存在於環境中、人類及動物的腸道內的微生物。在健康人的體內約有2%保留這種細菌;如果住過院的病患,大約有2~3成,在腸道有本菌。談到小兒的情形,如果不滿2歲,大部分保有本菌,但不會引起感染性疾病。
為何會發生感染的問題,主要為抗菌藥存在有關。使用抗菌藥後常在細菌叢會死亡,但對抗菌藥無效的難治梭狀芽胞桿菌會繁殖,同時產生毒素而引起腸炎。其腸炎的症狀,主要為腹瀉,當轉變為嚴重時,會發生腸阻塞( Ileus),那就不能排便。本來在院內,使用抗菌藥時,發生本病的情形較多見。在美國,過去是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為院內感染最多的致病菌,現為難治梭狀芽胞桿菌。
本來難治梭狀芽胞桿菌是院內感染最多的細菌,但現在也發生在市內感染。在國外的報告,難治梭狀芽胞桿菌的感染,有2~3成發生市內感染。在市內感染的發生與院內感染的發生情形稍為不同,有的沒有使用抗菌藥而發病,以及年青人發病為其特徵。
談到市中發生的特徵為,這是推測,如果與不滿2歲的接觸,會發生難治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的危險;在歐洲從家禽分離的難治梭狀芽胞桿菌,與人體分離的難治梭狀芽胞桿菌,其基因是同一型。因此,很可能食肉就可能引起感染。
難治梭狀芽胞桿菌的種類很多,自2000年自加拿大魁北克(Quebec )暴發流行,出現,會產生強毒的BⅠ/NAP/027難治梭狀芽胞桿菌,很易使病患的病情轉變為嚴重。因此,近10~20年,本病的罹患率和死亡率,都在增加。
談到診斷,最重要的要先懷疑可能罹患本病,可以使用診斷Kit檢查。這種檢查主要是檢查本病的抗原(GDH抗原),另外有一種為檢查本病毒,通常檢查是使用此2種。這種檢查簡單,對於門診病患和住院病患,在數小時就能檢查結果。通常使用的檢體為腹瀉的排泄物,如果檢查GDH抗原會陽性,再檢查毒素,有毒素就會呈現陽性,也有不產生毒素的,檢查就呈現陰性。本毒素作用於腸道,引起腸炎。
談到基因檢查,在國外會使用PCR檢查,但在日本並沒有普遍使用,實際使用還是使用診斷Kit檢查的情形比較多。毒素的測定敏感度較低,因此測定為陰性,可能有陽性病患,隱藏在其中。
本病的診斷,首先要對本病有懷疑,要對本病有懷疑,就要先對本病有瞭解,而日本瞭解本病的醫師可能不多,因此,很可能還有更多的病患。
談到治療,如果已使用抗菌藥的病患,先停止使用抗菌藥。治療的藥物有
滅滴靈(Metronidazole)及萬古黴素(Vancomycin),如果是中度以上感染,要先使用萬古黴素治療;一般性感染,使用滅滴靈治療即可。這2種治療藥在1970年代開始使用,經30~40年,現在還在使用。
談到不使用藥物的治療,在國外有這樣的做法:難治梭狀芽胞桿菌感染,是腸道常在菌叢被消滅而引起,因此,有一種整腸療法,就是將健康人的糞便移植到病患的腸道內,效果很好,但日本這樣的治療未被允許。
談到預防,因本病會形成芽胞,因此要勤洗手,使用酒精擦洗無效,要使用肥皂後,使用流水沖洗才有效。致於環境的清潔,要使用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消毒。
關鍵字:難治梭狀芽胞桿菌
- Jul 01 Fri 2016 04:01
談日本寄生蟲病最近的話題
最近談到寄生蟲病(Parasitic disease)與堆肥及農作物有關,也就是蛔蟲(Ascariasis)與鉤蟲(Hookworm)的問題。最近與食物有關的寄生蟲病為話題,有寄生蟲為致病原因,其中引起特別注意的就是比目魚為原因引起,有 Kudoa septempunctata(kudoa類粘液孢子蟲的一種)的寄生蟲感染。本寄生蟲,從相片看來,很像美麗的花朵,也就是本寄生蟲寄生長在比目魚,如果生吃比目魚,就會被感染。
主要症狀為腹瀉及嘔吐,為一過性,約1~2日後症狀就會改善。日本曾發生過,最初並不清楚何種食物中毒,後經追查,是比目魚的寄生蟲引起的中毒。
另一種寄生在馬肉的寄生蟲,肉孢子蟲fayeri (Sarcocystis fayeri) 也引起注意。因生吃馬肉引起,但其中毒症狀並不嚴重,通常不用藥物治療。
談到診斷,可以從病患的糞便檢查出Kudoa septempunctata及Sarcocystis fayeri,但現在多使用食材檢查的情形比較多。最近的寄生蟲病,以食物為媒介的情形比較多,如生吃烏賊、鯖魚引起海獸胃線蟲(Anisakis)。另外生吃鮭魚、鱒魚發生在日本為廣節裂頭絛蟲 (Diphyllobothrium nihonkaiense)感染。其它不是很常見的生吃螢魷( Firefly squid)引起的盤尾絲蟲病 (Onchocerciasis)。其它還有生吃淡水螃蟹,日本淡水蟹,藻屑蟹及上海有名的大閘蟹,都可引起肺吸蟲病。生吃樱鳟引起顎口蟲症(Gnathostomiasis )。其它還有生吃肝臟,日本已禁止販售肝臟生吃,如牛、豬、馬的肝臟生吃。 半熟雞為原因的弓蛔蟲病Toxocariasis)。日本有生吃的文化,但要記住,會引起寄生蟲感染。
從臨床症狀,有時,也可看出,何種寄生蟲感染。如海獸胃線蟲(Anisakis)常發生急性腹痛,而發生夜晚來醫院掛急診。另一種為盤尾絲蟲病 (Onchocerciasis)當病患排便後,在屁股還有一條似線索掛在那兒,拉一下就會斷掉。上述2種,寄生蟲病是症狀比較清楚。另一種是鞭痕,這是盤尾絲蟲病 (Onchocerciasis)與顎口蟲症(Gnathostomiasis )引起,一種皮膚爬行症,也就是寄生蟲在皮膚下移動,這種情形大概可從症狀推測。寄生蟲能在皮下爬行移動,或紅斑會移動的為顎口蟲症(Gnathostomiasis )及盤尾絲蟲病 (Onchocerciasis)。
但是,有的並沒有辦法從症狀分辨出來,如肺吸蟲症(Paragonimiasis) ,幾乎沒有症狀。因此,在健康檢查時,胸部X光發現有陰影,經外科切除後始發現為肺吸蟲症的情形也有。
談到寄生蟲的檢查,檢查糞便是其中一小部分,只有 廣節裂頭絛蟲 (Diphyllobothrium nihonkaiense)。其它如海獸胃線蟲(Anisakis)、盤尾絲蟲病 (Onchocerciasis)、顎口蟲症(Gnathostomiasis )、弓蛔蟲病( Toxocariasis),這種寄生蟲為幼蟲移行症的寄生蟲。也就是在人體內,寄生蟲不會轉變為成蟲,因此蟲卵,不會從腸道排出體外,檢查糞便沒有用。
談到肺吸蟲,視種類,有的在人體內會轉變為成蟲,但這種情形僅有一半是這種情形,檢查蟲卵有用。主要還是使用,從免疫檢出抗體較普遍。
從前小學健康檢查,要檢查糞便,但現在都被刪除。因此,如果,懷疑有寄生蟲感染時,做特異抗體檢查前,做未梢血液會出現嗜中性球增生症(Neutrophilia) 。這時可以詢問病患有關的食物的問題。
如果身體有不舒服,再加上檢查血液結果嗜中性球增生症(Neutrophilia),也要考慮可能罹患本疾患。除了有嗜中性球增生症外,症狀會出現,從症狀出現外,寄生蟲直接排出體外,其它很難發現有其它症狀。
現在變成全球化,經常有人出國,其中的肺吸蟲症,除日本以外,還分佈在韓國、中國、南美、非洲,到了當地食了當地的淡水螃蟹,或外國人來到日本,食了日本的食物被感染的情形,可能是會有。
從前總認為淡水魚有的寄生蟲,但現在發現,海獸胃線蟲(Anisakis)生吃烏賊、鯖魚引起,盤尾絲蟲病 (Onchocerciasis)生吃螢魷( Firefly squid)也會引起寄生蟲。
日本的寄生蟲與飲食習慣有關,寄生蟲病患,有人認為專吃便宜的大眾食物的人容易得,可能並不是如此,可能與飲食習慣和文化有關。對於罹患有寄生蟲病患,日本的醫師不會直接問病患,有沒有吃了特別的食物?如有這種病患,詢問具體的症狀,可能感染到那個部位的寄生蟲,然後再問,有沒有生吃螢魷?
多數日本人出國,很少生吃食物。至於寄生蟲病患,現在增加或減少,無資料可查,因此,不清楚。上述提到寄生蟲病,按日本的感染症法不必向上級報告。但是如果有食物中毒,盡可能向上級報告。經醫師診斷在食品有寄生蟲,宜向衛生所報備。
關鍵字:日本寄生蟲病
- Jul 01 Fri 2016 03:52
談日本對感染症領域今後的展望
人類對感染疾病及微生物的對抗,今後還是會繼續上演。例如抗菌藥的研發,對許多感染疾病都可治療。但是在近5年發生問題的,新的抗菌藥的研發,有停滯的現象,可能也造成細菌的抗藥性問題。現在成為大問題是將來如何對抗細菌的問題。除了細菌外,新的病毒也不斷出現,也成為新的問題。
對微生物如何對抗,這是永無止境的工作。從疾病流行的歷史來觀察,黃熱病及小兒麻痺,因有疫苗的推出,幾乎可說絕跡的階段。這個還是疫苗的研發為主要功能。小兒麻痺疫苗的研發,麻疹疫苗的研發,日本對這兩種疾病,可說是絕跡。尤其近幾年,疫苗的研發很盛行,這是可期待的。伊波拉出血熱( Ebola hemorrhagic fever)的疫苗已推出,有防止伊波拉出血熱的擴散。
其次談到登革熱(Dengue fever)和瘧疾(Malaria)。以登革熱來說,從全世界來觀察,是個很大問題,如何有效對策,變成很重要。其中有一個方法,就是如何生活在沒有蚊子增生的環境。對前進國家可能沒有問題,對正在開發中國家可能就很困難。因此,如何研發登革熱疫苗變成當務之急。目前小兒登革熱疫苗已在成功階段,不久就會使用到小兒,對有危險的小兒可說一大福音。
談到瘧疾,自古以來,罹患病人很多,死亡也很多的疾病。預防就是防止蚊子叮咬,目前研究瘧疾疫苗已有進展。
其次談到 蟎(Mite),其中塵蟎的種類很多,因塵蟎引起的疾病也很多。最近在中國、日本、韓國發現的SFTS(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是新型的疾病。對蟎的各種微生物,要如何控制,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領域。可能這是一種重要的感染途徑,引起注意和如何對策,現有某種程度的希望。例如登革熱和瘧疾,不久會有疫苗推出,同樣伊波拉出血熱也會有新的疫苗推出。對肝炎病毒的治療有相當驚人的進步。但肝炎治療的藥價貴得驚人。如果肝病病患能治癒,如C型肝炎能治癒,對整個社會,會有好處,藥價貴還是有價值。
談到將來可能發生的感染疾病,人類生活習慣的改變,可能會引起新的疾病的產生。例如小兒麻痺的發生,因城市發展,工業進步,就開始發生大流行,如此與生活變化引起的感染疾病也會出現。現在像非洲、東南亞,生活習慣在改變,在新的環境之下與動物接觸的機會增加,也會引起很多新的疾病的產生。如上述環境的發展,曾發生過伊波拉出血熱及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這種疾病,本來只有動物感染的病毒,後來也會感染人類。
由此看來,要多培養感染症的專科醫師,集體對付新的感染疾病。當新的感染疾病出現時,看這種新型感染疾病,常不是專科醫師,而是普通內科、小兒科醫師在看診多見。因此,普通內科、小兒科醫師,對新型感染疾病還是要加強訓練,如何診斷和處理。
談到新型感染疾病的預防,目前的情形,還是要使用疫苗。治療方面還是要使用抗菌藥及抗病毒藥物。本世紀雖然在抗菌藥及抗病毒藥物有進步,但希望有新的作用機轉的藥物研發出來,再加上疫苗,不久可能會出現,新的時代,新的治療時代的來臨。
關鍵字:感染症領域的今後的展望
- Jun 24 Fri 2016 01:07
談日本對發熱性痙攣的治療
談到小兒發生發熱性痙攣,對死亡病例及後遺症的問題。實際上對這方面的報告並不多。如果小兒發生發熱性痙攣,不單家長緊張,連醫師也會緊張。但要知道,發熱性痙攣會自然停止發作,從長期觀察,是預後良好的疾病。通常不會有嚴重疾病發生。發生的年齡從出生後半年起,至5歲前後最容易發生。但也有小學生罹患流行性感冒,突然發高燒而發生發熱性痙攣的情形也是會有,通常到了進入小學後很少會發生的疾病。
也就是嬰幼兒期容易發生的疾病,其發生原因還不十分清楚,有的與家屬有關或與遺傳有關。日本人比起歐美人,發熱性痙攣的頻率較高。當年齡增長後,就很少發作,可能在嬰幼兒期大腦的發育未成熟有關。
談到基因的關係,有許多研究報告,但不能用單一基因加以說明。也就是多種基因有關,但現在還是不十分清楚。在沒有發作時,對發生發熱性痙攣的病患做腦波檢查,有一部分的病患會出現腦波異常,如同癲癇(Epilepsy)的腦波,但是此類病患會不會轉變為癲癇,那也不一定。這種腦波檢查,對預後的預測及治療幫助不大,因此,不必將有發熱性痙攣的病患,做常規腦波檢查。
短時間的發熱性痙攣,對大腦不會有太大的傷害。如果發熱性痙攣的重積狀態,有繼續30分鐘的痙攣,可能會造成大腦的傷害,如果不是這種情形,應該沒有關係。
談到小兒科醫師,對感冒病患,常處方抗組織胺,是否容易引起發熱性痙攣的問題。在這方面的臨床證據(Evidence)缺乏, 但在臨床上有後方視回顧的( Retrospective)的研究觀察,服用有鎮靜作用抗組織胺的病患,容易繼續發作痙攣的研究報告。也就是發作會稍為遷延的可能。但發生機轉目前還不十分清楚。因有抑制作用的組織胺,如果投予抗組織胺,有抑制作用會被抵消掉,因此,痙攣的發作不易停止有關。因此,對小兒感冒不要使用抗組織胺可能是一種方法。
除了抗組織胺以外,其它還有Theophylline,本劑常使用於小兒氣喘,如果服用本劑的病患,發熱性痙攣容易遷延的研究報告。
如果小兒發生發熱性痙攣,可以使用,Diazepam栓劑,加以預防,如果沒有效,那就要每日服用抗癲癇製劑,但每日服用抗癲癇製劑,會有嗜睡、頭暈,對成長期,小兒大腦的不良影響。因此,最好還是避免使用。
高熱會引起發熱性痙攣,但如果不是高熱引起的發熱性痙攣,容易復發的可能性很高。使用退熱劑會不會預防發熱性痙攣的問題也有許多研究報告。結論是退熱劑沒有預防發熱性痙攣的效果。相反的使用退熱劑,以後發燒時,反而容易引起痙攣。有人研究報告認為,使用退熱劑,與不使用退熱劑,兩組比較,並沒有差別。凡是有發燒的小兒,只要使其退燒,目的就是使其快活就可以。
醫師就要使病患和家屬放心,同時告知,熱性痙攣的預後是好的,不必太操心。
關鍵字:發熱性痙攣的治療
- Jun 24 Fri 2016 00:55
談日本腸道病毒感染症
日本於2015年夏季,有手足口腔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有很多小兒罹患本疾病。最近在2013年及 2011年,同樣也有手足口腔病的流行。2015年夏季的流行,可能接著上一次的流行。
談到腸道病毒(Enterovirus)發生的季節,以2015年為例,從每年的6月本病例開始增加,到了7月終了,至 8月為最高峰,其後病例數直線下降,也就是在夏天流行的感染疾病。
談到致病病毒為腸道病毒的3種型態,引起手足口腔病。腸道病毒易在腸道增殖,被感染後在數週內,從糞便出現。這種帶有病毒的糞便,經口感染他人。在感染初期,可以從喉頭檢查出來,或者飛沫經口感染。本病毒是較小型的RNA病毒,這種病毒非常類似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
罹患腸道病毒,不僅限於小兒,如果保持有抗體的病患,通常被感染後不會出現症狀的情形比較多,小兒多數為顯性感染,也就是會出現症狀的感染。
談到典型的手足口腔病的病毒有3種:
1). Cox- sackievirus A16.
2). Cox- sackievirus A6.
3). Enterovirus71(EV71).
上述3種病毒,主要引起手足口腔病。
談到確定診斷,要從臨床診斷做起。如同病名,有手、足、口腔等部位開始出疹,屬於那一病毒,那就要檢體檢查病毒。從前是分離病毒,再決定血清型。最近使用基因檢查,何種型態的病毒。最好的檢體是喉嚨拭子( Throat swab),或者口腔出疹拭子 ,如果是嚴重住院病例,再使用病患糞便或肛拭子(Rectal swab),如此檢出頻率較高。
談到臨床主要經過,主要是發燒與出疹,如果轉變為嚴重,尤其呈現中樞神經合併症時,不管有沒有出疹,很快就會轉變為中樞神經的症狀。再嚴重時會轉變為腦炎,有致命的危險。通常手足口腔病的預後良好。數日出現症狀後會自然治癒的疾病,小兒可當著一般普通發熱性疾病即可。比較特殊的就是罹患Enterovirus71病患,有時會出現中樞神經合併症、嚴重化甚至死亡病例。
談到治療,無有效治療的藥物,目前對腸病毒還沒有疫苗可以預防。
日本腸病毒與東南亞國家有關,最初是在馬來西亞,其次是臺灣,在1997~1998年有較大規模手足口腔病流行,其中有中樞神經合併症,病毒為Enterovirus71,有許多小兒因而死亡的報告。其後在越南及中國也曾發生大流行。尤其中國,自2008年以後,差不多每年都有,在某一個地區的大流行。例如在2010年,罹患Enterovirus71的病患中,有900人死亡的報告。
台灣自1998年受到Enterovirus71的流行,現積極研發疫苗,經10年以上的研發,現在做PhaseⅡ疫苗試驗。
在中國本土,自2008年以後,曾發生大流行,因而造成許多小兒死亡,中國也積極研發腸道病毒(EV71)疫苗,現研發的單位有3家,研發疫苗都做完PhaseⅠ、Ⅱ、Ⅲ實驗,效果很好,現已上市,但要自費。
談到美國的腸病毒流行情形,於2014年流行的是腸病毒D68,造成很大的問題。2014年驗出有1,000病例的腸病毒為D68,同時發生如Polio的症狀,而集體發生。從那些集體發病的病例檢查出來。從前對於腸病毒D68,並不很重視,後來擔心,容易轉變為嚴重及出現中樞神經的症狀而開始注意。
腸病毒D68的病毒,很像腸病毒與鼻病毒(Rhinovirus)的中間病毒 。感染途徑似鼻病毒,同時會發生呼吸道症狀,而且也會引起嚴重的呼吸道症狀。後來在2014年發現,也會引起中樞神經的症狀。在日本也驗出腸病毒D68,但被認為會引起普通呼吸道疾病的病毒。會不會引起嚴重化及中樞神經的症狀,現不清楚,可能還要研究才能瞭解。也就罹患腸病毒D68,要做喉嚨拭子( Throat swab),做詳細的檢查。
關鍵字:腸道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