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到人類的試驗研究,推出的指引為相當嚴謹。其理由是在現今社會裡,每一個人都有,不被侵犯的權利。做人類的試驗研究時,可能會發生,對身體及精神發生侵襲,甚至發生危險。如果這種研究是如何重要,對任何人,不能強制執行。在實驗者與被實驗者要事先取得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的步驟。但從歷史來觀察,醫療從事者,並不告知被實驗者,做何實驗和研究,為達成自己的利益和榮譽,被試驗者,發生身體及精神上的傷害。
- Oct 14 Fri 2016 08:45
談日本研究審查委員會的角色、
- Oct 14 Fri 2016 08:31
談日本臨床試驗的支援與質的評估
日本在做臨床試驗或治驗,雖然認為很重要,但-直沒有明顯的進展。基本的日本的臨床試驗和臨床研究的基礎,是從治驗能做何種事情開始,這種基礎可說很脆弱。
- Oct 14 Fri 2016 08:12
談日本數據管理(Data management)
美國是大規模研究的創始者,在美國及歐洲,於1985年前已成立這種職業、系統、中心。於美國1967 NIH(國立衛生研究所)及其屬下機構National Heart Blood Institute推出系統指引,當時寫明Data center或 Coordinating center(協調中心), 即協調中心。日本到美國留學的醫師有不少,但有關臨床試驗如何做,並沒有這方面的論文,因此也沒有把這資料帶回日本。
美國大型數據管理(Data management),有許多專家集中工作,接受國家的資金,一種項目(Project)及好幾位教授。美國有名的心臟血管的研究小組LRC-CPPT( The Lipid Research Clinics Coronary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 , 專門研究,如何降低膽固醇,其研究結果,於1984年刊登於美國醫師公會雜誌(JAMA)。這個數據中心,顧用60人,經10年才有研究成果。
1988年介紹美國上述情形,日本開始使用數據管理(Data management),接著製藥公司,開始有了數據管理單位。
由一事知萬端, 談到系統化(Systematization)美國會培養專家,置於適當的場所,做系統化的研究。日本這樣的做法,就是比較差。日本是1個人研究所有工作,剛開始可能還可以,以後就沒有效率。這可能是日本臨床研究基本問題,出版物(Publications)也有同樣情形。
日本的研究醫師,看病時,數據要記錄確實比較辛苦。在美國,分析有統計家來處理,美國有名的教授不寫論文。在大型的臨床研究機構,有醫療作家(Medical writer)協助寫論文。日本有代筆(Ghost Writer),這是一種錯誤觀念。
有一個好例子,去年的8月,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推出GPP3 ( Good Publication Practice) 的指引。有GCP、GMP、GLP, 這是要製造,正確而中立性很高,同時透明性很高的Good Publication Practice(良好發表實踐)的指引。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下載的人很多,因此,全世界都會使用這種指引。這種指引就是製藥公司提供資金時,要寫的論文,日本可說沒有這種觀念。這是國際標準的論文的寫法,寫的內容為:以GPP3來說,首先要成立出版委員,其中有製藥公司的人參加也可以,必要的開銷要付清。如果是大型研究,論文要分得較細。寫論文的酬金不用寫。出版前在醫學會發表會被允許,這種情形,不認為第2次投稿。同時要發表負面問題,主要是避免產生Publication bias(出版偏誤)。不管何種系統,都要網路(Web)公開,這種GPP3為製藥界的指引。
另外作者為誰,ICMJE(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 的編輯者、統計家及流行病學家,在20年來努力,如何提高出版物的品質。這種努力的成果就是臨床試驗,事先登錄制,如果不事先登錄,就不准出版,這是2005年的事。其後彼等所做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宣言,其目的就是,投稿一流雜誌的專家,為甚麼要寫這樣的論文,這種標準的寫法,有ICMJE製作,這也是利益相反開示。
2013年新的指引,主要是應寫明,下列幾個要點。
有4個要點必須寫明:
1.第1為研究的觀念(Idea)、設計(Design)及數據(Data)的取得,可以實際有貢獻.
2.要寫論文的原稿,同時要寫評論( Comment ),論文可以不寫,但要繳評論。
3.要承認原稿。
- Oct 07 Fri 2016 00:22
談日本小兒口吃
首先談到小兒口吃(Children stutter) 的定義:就是在講話時表現,語言及語音的一種發育障礙,包括在語言溝通障礙(Impaired verbal communication)。
- Oct 07 Fri 2016 00:13
談日本幼嬰兒濕性咳嗽的治療
咳嗽是個體的一種防禦反應,如果有發熱要退熱,有流鼻水,要止流鼻水,有咳嗽就要止咳,如果要用這個原則來治療,可能會發生錯誤。咳嗽在某一程度上,如同成人一樣,幼嬰兒也會被允許。也就是就是說,幼嬰兒咳嗽,如果不是很嚴重,可不必積極止咳,因為,為了身體的防禦反應,不要抑制咳嗽,為治療咳嗽的治療原則。如果咳嗽太嚴重,有時難免輕度使用止咳,是有的。如果幼嬰兒咳嗽時,不是使用很強的止咳藥,通常不會成為問顯。
- Oct 07 Fri 2016 00:03
談日本利益相反
談到利益相反(Conflicts of Interest)為醫師或研究者,因與藥廠的關係,其利益與債務,對病患的責任,或對社會的責任發生衝突,這種情形廣義的稱為利益相反。
- Sep 30 Fri 2016 03:29
談日本維他命B12投予時的注意點
首先談到維他命B12適當的血中濃度為200~900pg/mL。通常維他命B12在正常人體的貯存量很多,因此,服用維他命B12後,血中濃度升高。也沒有一種維他命服用後血中濃度很快就會掉下來,每一個人都會保持一定的血中濃度。
在做維他命B12治療前,最好能測定血中濃度。因為其正常值為200~900pg/mL,如果太低那就表示,維他命B12缺乏。
談到維他命B12的吸收,在水溶性維他命有9種,而維他命B12的吸收,與其它水溶性維他命8種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進入胃裡的維他命B12,被胃酸分離,同樣從胃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的特殊蛋白質結合,等於形成B12內因子的複合體,這種複合體,來到回腸末端,從特異吸收部位吸收,可說是很特殊的吸收形態。因此,如果在胃酸、內因子及回腸的一部發生缺損,B12的吸收就會發生障礙,甚至不吸收。例如,胃全摘除,就會發生缺乏內因子與胃酸。高齡病患,常會發生胃粘膜萎縮,或罹患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回腸末端受到傷害,就會形成B12吸收障礙最大的危險因素。另外長期使用PPI(Proton Pump Inhibitor),也會影響B12吸收。因此,長期服用PPI的病患,應該要定期檢查B12血中濃度。
- Sep 30 Fri 2016 03:18
談日本化學物質過敏症
有一位開業醫師,提出下列一病例:
- Sep 30 Fri 2016 03:06
談日本脊柱管狹窄症的病態與治療
談到腰部脊柱管狹窄症(Spinal Stenosis),發生於50歲以上中年人,或高齡者的病患多見,當然還是會合併許多合併症的病患比較多。常有的合併症有,糖尿病、末梢血管障礙,也就是 外周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尤其是糖尿病與PAD 的症狀與脊柱管狹窄症的症狀相似,因此,要做鑑別診斷,此點很重要。
其次談到腰椎疝氣(Hernia),多發生在青壯期,在40歲年代還是有,主要發生於20~30歲年代多見。但是脊柱管狹症,多發生在60~70歲年代多見。
談到這2種疾病的特徵,完全不一樣,如果是疝氣,會出現腰痛與下肢痛,但提起足部,會發生疼痛為其特徵,即SLR(Straight Leg Raising Test)陽性。另一方面脊柱管狹症發生間歇性跛行為特徵。脊柱管狹症不會有SLR;腰椎疝氣,很少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如果能夠詳細詢問病情,不難做鑑別診斷。
談到馬尾要通過的脊柱管發生狹窄,其原因為隨年齡的增加,椎間盤發生變性,或黃韌帶肥厚,椎間關節的肥厚,形成骨刺。也就是構成脊柱管其它器官,發生變化而引起狹窄,而壓迫神經,導致腳部發麻。
容易變成脊柱管狹窄症的病患,除了年齡以外,做勞動工作者,尤其是負重荷的人,容易得本疾患,另外家屬病史,父母親有這種疾病也容易罹患。
其特徵為,如果靜靜坐下來,並不覺很痛。走路時,剛開始還好,走久就會出現症狀,站著也一樣,站著也會出問題,這就是其特徵。
脊柱管的彎曲與姿勢有關,如果向前彎曲,脊柱管會變大,病患會感覺舒服,如果向後彎曲脊柱管會變狹窄,病患會感覺不舒服。
談到影像診斷很重要,最主要就是要把骨科外周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排除在外。據報告有5~10%有PAD的合併症,如果遺漏PAD,可能會有足部的壞疽。通常會先測定ABI(Ankle brachial index),再將PAD排除在外,視適當時期,再做MRI攝影。
通常X光攝影會照常規去做,最後做MRI攝影,如此,可以確定正確的部位,還有狹窄的嚴重程度。
- Sep 22 Thu 2016 17:00
談日本低LDL血症
首先談到有一位病患,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30mg/dL。
LDL-C 30mg/dl確實低,目前還沒有確實的基準值,如果以不滿5百分位數(Percentile)為異常,則總膽固醇為120mg/dL、LDL-C為70 mg/dL、Apolipoprotein B (ApoB)為50 mg/dL為臨界值(Cutt off 值),在其以下為低值。
談到續發生的問題,要做鑑別診斷是很重要。因此,要把續發生排除在外。主要就是把肝硬化和肝機能低下做鑑別診斷,還有Basedow’s disease的甲狀腺機能亢進作鑑別診斷。其它還有營養不良的病患,或者消瘦者,經常瀉肚子的病患,此類病患做鑑別診斷。
如果此類病患測定LDL-C較低外,其它均為正常,稱為原發性低脂血症,當時視LDL-C為β-脂蛋白的時代,也稱低β,或無β-脂蛋白血症。無β-脂蛋白血症為不到LDL-C 5mg/dl,或者感度以下,本病患不是無β,而是低β-脂蛋白血症。
談到無β,有2種情形,1種為原漿微粒三酸甘油酯轉移蛋白(Microsomal TriglycerideTransfer Protein : MTP、MTTP),即肝臟脂質轉移脂蛋白微粒,從出生就缺乏,為隱性遺傳,雙親正常,但出生的孩子為低β-脂蛋白血症。
另外轉移脂蛋白的Apo B的基因異常,如果帶有2種基因異常,LDL-C有時幾乎檢查不出來,如果檢查其家族,約有1/2,有中等度的,較低的LDL-C的病患。因此,可以從MTP推測Apo B的基因異常。
罹患無β-脂蛋白血症為 MTP基因異常,因此,出生後就會出現症狀,不可能到了成人無症狀。從國外的報告,通常以脂肪便、下痢、發育不良為契機而發現。有2位無β-脂蛋白血症的病患,為20歲年代的男女病患各1位,身材很帥,當時沒有臨床症狀。但是吃過有油脂的食物,就會下痢。通常日本人不會吃很油膩的食物,因此,症狀輕微。